研究中国制造业信息化产品市场,必须认识和把握世界制造业市场的变化。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由于信息技术的推动,国际制造业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是:
由实体制造向“虚拟制造”转变
由实体制造向“虚拟制造”转变是国际制造业在信息技术推动下产生的显著变化。虚拟制造只有在信息技术充分发展的条件下才能进行。虚拟制造凭借先进的信息传播手段和无形资产去整合别人的资源、别人的力量,以其独有的核心能力进行整体策划或资源调配,就能实现其战略构想。如美国著名的耐克公司:自己只生产耐克鞋关键的气垫系统,其余全由外部加工制造商提供。凭借其独特的设计能力,耐克公司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新产品的研发和市场营销上,通过无形资产输出,在全球范围制造和销售耐克牌运动鞋,其产值连年以20%的速度递增。
由完全制造向网络化总装制造转化
网络提供了制造商和加工厂之间的最短路径连接和最快速度成交的现实可能性。利用这一优势,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建立零部件的加工基地,自己负责产品的总装与营销的经营模式,近年来获得了飞速发展。
如波音747飞机的450万个零部件,就来自近10个国家,1000多家大企业,15000多家小企业。由英国总装生产的汽车:其发电机来自瑞典;控制设备来自德国;底盘、弹簧来自美国;车身来自意大利。
网络已经成为过程控制的调度、指挥和控制中心。
由本地制造向转移制造转化
当前,制造业跨国转移的总趋势是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由技术领先国向其他国家扩散。这种转移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由于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的日益增加,他们开始把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纷纷移向发展中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劳动力,力求在全球竞争中取得成本优势。
其二:由于发达国家企业面临来自环境保护方面的压力日增,迫使他们将对环境具有较大负面影响的资源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业移向发展中国家,实行污染转移。
网络使这种跨国转移成为了可能。他们通过网上进行原材料的采购和调拨,进行生产的调度和管理,又通过网络把产品销往全球市场。
由单纯制造向制造服务业转化
由于制造业从总体上来说利润呈递减趋势,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则呈利润递增趋势,跨国制造公司出于追逐利润的需要,纷纷调整其战略,将竞争重点从产品制造转向客户服务,以提高制造业的获利能力。
如通用电器(GE)明确提出要把GE由制造业公司转变为服务业公司,并已经进行了战略调整。原有制造业的业务则进行转移或外包。这种跨国公司战略结构的调整,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制造业的跨国转移。
美国清晰地反应了这种转移的趋势。1980年至1990年10年间,美国对印度直接投资的90.8%、对台湾直接投资的75.1%、对新加坡直接投资的66.6%、对菲律宾直接投资的75.1%,都在制造业或制造服务业中找到了技术与资本的对接点。
由封闭型技术研究向全球化合作研究转化
制造业企业间的战略购并导致了制造业资源的重新配置。 以往制造业的技术研发多是在封闭状态下独自进行。为提高新技术的生命周期,减少研发风险,提高竞争力,制造业跨国公司逐渐加强了研究开发的全球化合作。在美国的硅谷地区,30%的研究与开发工作是在日本与欧洲进行的,90%的组装工作是在第三世界进行的。
从1990年起,中国大陆吸收外资已达2300亿美元。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制造业的生产基地,跨国公司正在将其研发中心以惊人的规模和速度向中国转移。
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调查数字显示,目前《财富》500强公司中已有近400家在中国投资了2000多个项目。世界上许多有名的电脑、电子产品、电信设备、石油化工等制造商已加速向中国转移,目前已不仅是生产的转移,而是包括采购、研发等在内的一体化转移。
前不久世界500强排名第九的美国通用电气明确宣布,在2005年以前,该公司在中国大陆的年采购额将达到50亿美元。该公司在上海建立的研发中心也已成为其全球三大研发中心之一。无独有偶,摩托罗拉(中国)公司也于日前宣布,未来5年在中国大陆的研发投入将突破100亿元人民币,年产值也可望超过100亿美元,占该公司全球总额的1/3。
通过对以上制造业五大变局的研究,我们看到:中国的制造企业已经处在国内、国外市场一体化、国内、国外竞争对手一体化的竞争环境中。这也就是说:制造业的信息化是在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争夺国际资源的大环境下进行的。在这一过程中,制造业信息化仅仅进行计算机设计和制造,进行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的应用,进行设计手段的技术跨越和实现网上办公,显然已经远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和市场竞争的需要。
在世界制造业五大变局的冲击和影响下,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产品市场也发生了许多变化。认识、研究和把握这些变化,才能使我们自主生产的信息化产品跟上时代的节拍,适应制造业企业发展的需要。
由实体制造向“虚拟制造”转变
由实体制造向“虚拟制造”转变是国际制造业在信息技术推动下产生的显著变化。虚拟制造只有在信息技术充分发展的条件下才能进行。虚拟制造凭借先进的信息传播手段和无形资产去整合别人的资源、别人的力量,以其独有的核心能力进行整体策划或资源调配,就能实现其战略构想。如美国著名的耐克公司:自己只生产耐克鞋关键的气垫系统,其余全由外部加工制造商提供。凭借其独特的设计能力,耐克公司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新产品的研发和市场营销上,通过无形资产输出,在全球范围制造和销售耐克牌运动鞋,其产值连年以20%的速度递增。
由完全制造向网络化总装制造转化
网络提供了制造商和加工厂之间的最短路径连接和最快速度成交的现实可能性。利用这一优势,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建立零部件的加工基地,自己负责产品的总装与营销的经营模式,近年来获得了飞速发展。
如波音747飞机的450万个零部件,就来自近10个国家,1000多家大企业,15000多家小企业。由英国总装生产的汽车:其发电机来自瑞典;控制设备来自德国;底盘、弹簧来自美国;车身来自意大利。
网络已经成为过程控制的调度、指挥和控制中心。
由本地制造向转移制造转化
当前,制造业跨国转移的总趋势是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由技术领先国向其他国家扩散。这种转移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由于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的日益增加,他们开始把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纷纷移向发展中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劳动力,力求在全球竞争中取得成本优势。
其二:由于发达国家企业面临来自环境保护方面的压力日增,迫使他们将对环境具有较大负面影响的资源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业移向发展中国家,实行污染转移。
网络使这种跨国转移成为了可能。他们通过网上进行原材料的采购和调拨,进行生产的调度和管理,又通过网络把产品销往全球市场。
由单纯制造向制造服务业转化
由于制造业从总体上来说利润呈递减趋势,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则呈利润递增趋势,跨国制造公司出于追逐利润的需要,纷纷调整其战略,将竞争重点从产品制造转向客户服务,以提高制造业的获利能力。
如通用电器(GE)明确提出要把GE由制造业公司转变为服务业公司,并已经进行了战略调整。原有制造业的业务则进行转移或外包。这种跨国公司战略结构的调整,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制造业的跨国转移。
美国清晰地反应了这种转移的趋势。1980年至1990年10年间,美国对印度直接投资的90.8%、对台湾直接投资的75.1%、对新加坡直接投资的66.6%、对菲律宾直接投资的75.1%,都在制造业或制造服务业中找到了技术与资本的对接点。
由封闭型技术研究向全球化合作研究转化
制造业企业间的战略购并导致了制造业资源的重新配置。 以往制造业的技术研发多是在封闭状态下独自进行。为提高新技术的生命周期,减少研发风险,提高竞争力,制造业跨国公司逐渐加强了研究开发的全球化合作。在美国的硅谷地区,30%的研究与开发工作是在日本与欧洲进行的,90%的组装工作是在第三世界进行的。
从1990年起,中国大陆吸收外资已达2300亿美元。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制造业的生产基地,跨国公司正在将其研发中心以惊人的规模和速度向中国转移。
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调查数字显示,目前《财富》500强公司中已有近400家在中国投资了2000多个项目。世界上许多有名的电脑、电子产品、电信设备、石油化工等制造商已加速向中国转移,目前已不仅是生产的转移,而是包括采购、研发等在内的一体化转移。
前不久世界500强排名第九的美国通用电气明确宣布,在2005年以前,该公司在中国大陆的年采购额将达到50亿美元。该公司在上海建立的研发中心也已成为其全球三大研发中心之一。无独有偶,摩托罗拉(中国)公司也于日前宣布,未来5年在中国大陆的研发投入将突破100亿元人民币,年产值也可望超过100亿美元,占该公司全球总额的1/3。
通过对以上制造业五大变局的研究,我们看到:中国的制造企业已经处在国内、国外市场一体化、国内、国外竞争对手一体化的竞争环境中。这也就是说:制造业的信息化是在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争夺国际资源的大环境下进行的。在这一过程中,制造业信息化仅仅进行计算机设计和制造,进行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的应用,进行设计手段的技术跨越和实现网上办公,显然已经远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和市场竞争的需要。
在世界制造业五大变局的冲击和影响下,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产品市场也发生了许多变化。认识、研究和把握这些变化,才能使我们自主生产的信息化产品跟上时代的节拍,适应制造业企业发展的需要。
新闻录入:x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