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部主要城市群比较分析中探究武汉城市圈发展之路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0-07-30浏览次数:267

本文所阐述的城市群是指湖北的武汉城市圈、湖南的长株潭城市群、河南的中原城市群,目前在国家区域发展政策引导下,三个城市群已形成一定规模,也步入加快发展的行列。由于发展的历史、自然禀赋等基础条件的不同,中部地区各省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城镇化水平各不相同,导致中部地区的各个城市群规模大小各异,发展水平也不相同。

 

  一、中部主要城市群发展的基本格局及比较研究

 

  (一)中部主要城市群的地理概念与范围

 

  1.武汉城市圈

 

  武汉城市圈又被称为“1+8”城市圈,位于湖北省东南部,以省会武汉市为中心,在行政区划上包括黄石市、鄂州市、孝感市、黄冈市、咸宁市、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等8个省辖中小城市及所辖区域,城市群区域直径大约为100公里。2008年末,该区域总面积5.81万平方公里,占该省总面积的31.2%,是湖北省人口、城市最为密集的地区。

 

  该城市群的劣势是城市群体系不完整,武汉为特大城市,其余8个城市规模较小。武汉一城独大,其他城市发展参差不齐,农村区域面积比重高,城市群内的产业链条不能顺畅衔接。

 

  2.长株潭城市群

 

  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东北部、湘江下游,包括长沙、株洲、湘潭3个地级市及所辖区域。区域总面积为2.81万平方公里。三个城市相互之间的距离不到50公里,近似于等边三角形,属于典型的“经济增长三角”,且三个城市同为湖湘文化的发源地。

 

  由于该城市群数量略少,城市群的经济总量和中部其它城市群比较偏小,不能很好地发挥出对区域的推动作用。

 

  3.中原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以省会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在内共9个省辖(管)市,下辖14个县级市,34个县,843个乡镇。区域土地面积约5.8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5.1%

 

  该城市群近年来发展迅速,经济总体实力在中部地区处于前列。

 

  (二)中部主要城市群的发育特征

 

  1.政策推动效应凸显。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政策资源,城市群规划与发展更需要政策资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党和国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要求,在中部主要城市群形成与发展中,政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02年,武汉城市圈建设由湖北省委、省政府正式提出并启动。2003年,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中原城市群战略构想,200712月,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获得了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政策契机,“两型社会”建设全面启动,推动着城市群全面快速发展。

 

  2.聚集效应显现。作为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部主要城市群的集聚带动效应开始显现。一是三大城市群人口的聚集度高。2008年,武汉城市圈常住人口为2994.3万人,占湖北省的52.4%;中原城市群总人口3991万人,占河南省的40.2%;长株潭城市群总人口1320.3万人,占湖南省的19.3%,人口密度为469.86/平方公里,高出湖南省人口密度45.4%。三大城市群均为所在省人口聚集度高的区域。二是对区域经济的贡献能力强。2008年,武汉城市圈GDP6972.11亿元,占湖北省GDP61.5%;中原城市群GDP10562.44亿元,占河南省的57.4%;长株潭城市群的GDP4565.31亿元,占湖南省的40.9%。三大城市群已成为各所在省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三是产业聚集效应初显。武汉城市圈中,武汉市形成了以汽车及机械、钢铁、光电子信息和石油化工为主的产业集群,武汉周边八个城市的产业发展水平虽然比较落后,但基本上都形成了初具规模且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支柱产业,如黄石、鄂州、黄冈和潜江的医药产业群,武汉、孝感机械制造产业群,黄石、鄂州、仙桃、天门等轻工纺织及食品产业群。中原城市群已形成漯河源汇区肉类加工产业集群、郑州服装产业集群、郑州食品加工产业集群等多个实力雄厚的产业集群。在长株潭城市群中,株洲形成亚洲最大的有色金属冶炼基地、硬质合金研发和制造基地,全国最大的电力机车研发与制造基地,长沙已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个可完成最完整车系制造的城市。

 

  3.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中部主要城市群在发展过程中,充分抓住政策机遇与发展契机,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08年,长株潭城市群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9.047.044.0调整为8.252.539.3,其中二产业比重大幅上升,与湖南省平均水平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低于湖南省平均水平9.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高于湖南省平均水平8.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低于全省1.5个百分点。中原城市群2008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9.1%60%30.9%,产业结构呈“二三一”特征,第一产业比重低于河南省5.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高出河南省3.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高出2.3个百分点。2008年,武汉城市圈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10.9%45.5%43.6%。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低于湖北省平均水平4.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高于湖北省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高出3.1个百分点。

 

  (三)中部主要城市群的主要指标对比

 

  1.从首位度来看,武汉首位度过高,郑州首位度较低。

 

  三大城市群各首位城市中,武汉主要经济指标首位度均为最高(见表1),反映出武汉的经济实力和聚集力明显强于其他中部省会城市,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湖北省其他城市的经济实力相对较弱。中原城市群和长株潭城市群构成的单个城市规模大体相当,但城市首位度较低,尤其郑州首位度过低,缺乏带动辐射能力。而武汉城市圈则恰好相反,城市首位度过高,武汉一市独大,周边缺乏次中心城市与之呼应。

 

12008年三大城市群城市首位度比较情况

城市

地区生产总值

工业企业增加值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进出口

总额

长沙

3.30

2.14

4.56

4.18

4.40

6.00

4.50

郑州

1.56

1.42

1.56

2.09

2.23

1.56

2.27

武汉

6.59

9.82

5.99

6.55

10.58

19.25

25.27

 

  2.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武汉城市圈和中原城市群的经济总量高于长株潭城市群,但经济均量长株潭城市群则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从经济总量看,2008年,中原城市群位居第一,武汉城市圈居中。2008年,中原城市群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62.44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占全省的比重为57.4%;武汉城市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972.11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占全省的比重为61.5%;长株潭城市群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65.31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占全省的比重为40.9%。(见表2

 

22007-2008年中部各城市群(圈)GDP及占全省比重情况

2007

2008

GDP

(亿元)

占全省比重(%

GDP

(亿元)

占全省比重(%

中原城市群

8610.5

57.4

10562.4

57.4

武汉城市圈

5556.7

60.9

6972.1

61.5

长株潭城市群

3468.3

37.7

4565.3

40.9

 

  从经济均量来看,2008年,长株潭人均GDP位居第一,武汉城市圈则最低。2008年,长株潭人均GDP34578元,中原城市群为26618元,武汉城市圈为23761元。

 

  3.从三次产业的结构来看,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相似,但武汉城市圈的二产业比重明显低于中原城市群。

 

  2008年武汉城市圈的三次产业结构为10.945.543.6,中原城市群的三次产业结构为9.16030.9,长株潭城市群则为8.252.539.3。可以看出,长株潭城市群第二产业低于中原城市群7.5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则高于中原城市群8.4个百分。武汉城市圈的产业结构类似于长株潭城市群,二、三产业发展较为均衡,而中原城市群第三产业发展明显落后于第二产业,与其他两群(圈)有较大差别。

 

  二、武汉城市圈发展中的一些问题

 

  纵观中部主要城市群,一体化进程紧锣密鼓,势头逼人,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在大步前进,在一些领域已超越武汉城市圈。以城市群为单位的区域性竞争正迅速成为未来发展的一支主旋律,毫无疑问,在中部崛起的大舞台上,武汉城市圈要真正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还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从对中部主要城市圈的对比分析和武汉城市圈近几年尤其是2008年的发展分析来看,武汉城市圈建设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1.武汉首位度过高,城市圈内发展不平衡。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武汉的首位度逐年提升,GDP首位度从2002年的4.12提高到2008年的6.59。首位度的提高,反映了武汉的经济实力和地位提升,也显示了其作为湖北省会城市和武汉城市圈核心城市的经济聚集和辐射能力。但武汉长期以来一市独大,首位度过高,而圈内的卫星城市发展又不平衡,缺乏自下而上的动力。武汉首位度高既是城市圈发展的优势,同时又是“两型社会”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劣势,它在加强各城市之间的协作、防止其他城市对本土资源和资金的吸纳,形成发展的“向心力”和集聚带动作用的同时,也形成了周边城市实力普遍弱小、城市圈梯级层次不合理、城市功能相互趋同。

 

  2.与中部其它主要城市群相比,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优势不突出。与中部其他城市群比较,2008年,武汉城市圈除出口总额位居第一外,其他主要经济指标位次居中(见表3)。2008年,武汉城市圈地区生产总值为6972.11亿元,位居第二,高于长株潭城市群52.7%,低于中原城市群51.5%。人均指标武汉城市圈偏低,2008年,武汉城市圈人均GDP低于长株潭城市群45.5%,低于中原城市群12.0%。三大城市群中,武汉城市圈不论是总量指标还是人均指标均不占优势。中原城市群是一个后发崛起的典型,尽管基础较弱,但近几年来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在面积与武汉城市圈大体相当,人口比武汉城市圈多出近1000万人的情况下,2008年人均GDP高于武汉城市圈。武汉城市圈相对落后,这也与城市群的构成结构有关,武汉城市圈中有黄冈、咸宁,孝感、天门,潜江等以农业为主的市,农业人口所占比重过大,这也是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中必须正视的重点难点之一。

 

3:中部三大城市群(圈)综合实力比较(2008年)

指标

武汉城市圈

长株潭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6972.11

4565.31

10562.44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23761

34578

26618

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亿元)

384.40

283.20

642.4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3707.96

2317.97

5908.4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3150.41

1763.21

3243.15

出口总额(亿美元)

89.72

53

78.14

外商直接投资(亿美元)

26.85

23.90

31.46

 

  3.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一是第一产业比重偏高。2008年,武汉城市圈三次产业结构为10.945.543.6,第一产业比重比中原城市群高1.8个百分点,比长株潭高2.7个百分点。二是第二产业比重有待进一步提高。与中原城市群相比,武汉城市圈第二产业比重要低近1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有待升级。武汉城市圈工业内部重化工业偏重,传统经济比重重,新型经济比重轻,工业发展对传统产业依赖性较强,缺少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是武汉城市圈制造业发展的软肋。目前,武汉城市圈大中型企业中仅有15%基本实现了信息化,中小企业实现信息化的比例不到5%

 

  4.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日趋突出。能源消耗大,绿色制造水平偏低,“节能减排”压力大。一方面,武汉城市圈所在的湖北省是资源不足的省份,能源资源较贫乏,特别是煤炭、油料资源稀少,对外依赖程度相当高,火力发电用煤98%以上是从外省调进的,虽然水电资源比较丰富,但外调比重大。另一方面,受制于偏重型的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2008年,武汉城市圈单位GDP能耗为1.452吨标煤/万元,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三、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对策建议

 

  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近年来发展迅速,在中部崛起的大舞台上,武汉城市圈要真正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还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既面临着资源和环境形势更加严峻的挑战,同时也面临着科技大发展、产业大转移的难得机遇。

 

  1.要准确把握推进武汉城市圈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和方向。武汉城市圈迫切需要从两个层面上加快推进:一方面要继续大力加强武汉的龙头作用,加快先进制造业高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建设,尽快形成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强劲增长极;另一方面,则要更加重视推进周边八市的工业化进程,在加快县域经济和中等城市发展步伐的基础上,尽快形成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相互支持的区域经济合力。

 

  2.推进结构调整,促进城市圈经济发展转型升级。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既是实现“两型”社会建设目标的关键,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和重要内容。逐步把武汉城市圈建成中部地区重要的高新技术发展区、现代制造业聚集区、优质农产品加工区、现代物流中心区,增强武汉辐射力,统筹圈内经济协调发展。

 

  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重要突破口,把信息产业发展成新型先导产业,在武汉市及周边城市形成区域光电子信息产业群。以传统支柱产业优化升级为着力点,把汽车、冶金、石化、建材四大行业改造成竞争力强、节能降耗的新型支柱产业。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纺织、食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拓展新的增长空间,全面提高服务业的比重。

 

  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提高武汉城市圈核心竞争力。对武汉城市圈来说,必须牢牢坚持工业第一方略,巩固和壮大现有优势产业,创新培养更多的新兴产业,提高制造业产业链整体抗风险和抗干扰能力。从战略高度协调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形成圈内彼此依存、共同发展的共生关系,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以技术创新为驱动,走效益优先的道路,实现价值链的跃迁。武汉城市圈在未来的发展中,应更多地抓住价值链的两端环节,走出“低成本、低价格、低技术、低效益”和依靠“价格战”取胜的生产模式,完成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一是企业创新和政府引导相结合。二是营销创新和服务创新相结合。应抓住“门户”优势,借鉴和推广部分地区发展“总部经济”的经验,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在武汉设立地区总部、销售中心、结算中心,发展集约型经济,截取企业价值链最高端。要采取切实可行举措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引进一批创新创业型领军人物。

 

  4.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多管齐下、全方位发展循环经济。研究提出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抓好重点领域的节约,确保“十一五”期间城市圈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5.要高度重视中心城市的功能建设。与郑州和长株潭相比,制造业可以各有特色,武汉没有绝对的优势。但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条件则武汉独领风骚。在这一方面,郑州和长株潭已在加快步伐,如在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上,郑州就显示出更大的气魄。对此,武汉必须下大力气加强中心城市的功能建设。使武汉成为区域性乃至整个中部的现代服务业中心、资源配置中心,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经济增长极。

 

  6.注重圈层推进,在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和推进产业一体化。高度重视和加强开发区和产业园区的特色化、专业化建设,努力建设一批优势产业的集聚区。重视加强生产要素市场建设,打造跨市域的资源配置高效市场平台。积极推动建立区域性行业协会,为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服务。

 

新闻录入: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