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是20世纪50年代湖北继武汉之后成立的第二个省辖市,素有"江南聚宝盆"之称,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全市已发现矿产76种,其中探明资源储量的矿产37种,其中煤、铁、铜、金、锶、石灰石等优势矿产资源的探明储量分别占全省的22%、66%、93%、84%、97%、23%。
王振有指出,与其它资源型城市一样,都有过辉煌的历史。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黄石也与其它资源型城市一样,面临着矿竭城衰、优势丧失、再就业和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保护、地方财政压力大等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资源型城市长期累积的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压力巨大。如果不及时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黄石这个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发展就没有出路,就会陷入困境。长期以来,黄石历届市委、市政府都进行过艰苦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党的十六大召开后,黄石市委、市政府对照十六大精神和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对黄石市情进行认真分析,发现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资源进入衰竭期。黄石曾经是一个"工业粮仓",到2002年底,黄石累计向国家提供2.78亿多吨的铁矿石、2500万吨钢、1992万吨钢材、80多万吨铜、8542万吨水泥、5200多万吨煤以及大量的其他矿石,上交利税145亿多元,加上统配差价等间接贡献,累计为国家贡献达200多亿元,相当国家同期投入的5倍多,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采掘、冶炼、建材、能源等领域的资源型企业占全市经济的比重由改革开放前的90%下降到现在的54.8%,支柱地位逐步丧失。如大冶有色金属公司6座附属矿山已有4座闭坑,剩下2座也进入残采阶段,主体矿山铜录山矿露天开采已经停止,目前有色公司自产铜矿石只能满足生产能力的五分之一弱。大冶铁矿年产量也由20世纪70年代500-600万吨陡降至几十万吨,且已由露天开采转入地下开采,开采年限大约还有20年。黄石矿务局也由70年代的10座矿井、年产煤125万吨减少到现在的4座矿井、年产量50万吨,开采年限已不足20年。
二是传统产业比重高。建国以后,全国乃至全省一大批工业项目布点黄石。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的行业覆盖面广,涉及冶金、建材、纺织、医药、化工、煤炭、电力等39个大类中的38类,其中主要以冶金、建材、纺织、电力为主,而计算机、机电等高科技行业少;企业大而全、小而全,行业结构很不合理,全市几百家企业中,矿山企业比较多,90%靠矿资源吃饭。200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冶金行业与建材行业所占比例分别为45%、11%。虽然所占比例较高,但它们是传统型的工业产品,利润空间较小。
三是体制创新任务重。"八五"期间,黄石国有经济的比重达到55%;"九五"期间,全市大力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分三批对560多家国有中小企业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制改组,使90%以上的国有中小企业退出国有(集体)序列,但国有经济的比重仍占34%(国有资产主要集中在十几家大中型国有企业)。黄石国有经济比重大、国有企业数量多,这些国有企业大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习惯了生产由国家计划安排、原料由国家统一调配、产品由国家全部包销的日子,对政府有很强的依赖性。同时,由于国有企业在竞争性领域的大量存在,挤占了非公有企业的生存空间,使得非公有市场主体难以成长。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一直在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致力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但由于上述两方面的原因,资源型城市普遍还没有建立真正意义的现代企业制度,深化改革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
7月14日,王振有(前排右二)率领赴皖赣两省考察学习的黄石代表团参观芜湖欧宝机电有限公司
四是节能减排压力大。资源型产业和企业的长期发展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损害。如有些矿区地面沉陷、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对全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较大压力。据统计,2002年,全市工业废气排放量为735.56亿标立方米,工业粉尘排放量为7.07万吨,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15亿吨,均在湖北省居第二位;固体废物产生量为857.67万吨;20多个尾沙坝尾沙量646.16万吨。同时,市区主要湖泊如磁湖、大冶湖、青山湖污染比较严重,其水质化学需氧量、总磷、总氮、氨氮等主要指标严重超标,整治的难度相当大。
面对存在的问题,王振有指出,黄石要摆脱"矿竭城衰"的结局,必须"超越资源发展",走出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转型之路,最终实现资源型城市向创新型城市迈进。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主线。贯彻落实好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三个转变",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实现根本性突破,是我们黄石老工业基地实现城市转型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必须要摒弃过去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的传统增长方式,加速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方向。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主导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我们将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充分利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两比照"的历史机遇,努力争取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试点的政策机遇,在城市转型过程中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走出一条通过应用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的路子。按照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要求,实施"双百城市"(人口100万以上,建城区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多元化的城市经济,实现由"资源型"中等城市向"创新型"大城市转变,探索走出一条区域统筹、城乡一体、节约集约用地的新型城市化的路子。
深入抓好"三件大事"是战略重点。针对黄石发展不够、发展不快、发展环境不优的实际,市委作出了抓好深化企业改革、加快项目建设、优化发展环境"三件大事"的重大决策。深化企业改革,重点是解决老工业基地存量不活的问题;加快项目建设,主要是解决加快发展增量不多的问题;优化发展环境,目的是为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实践证明,十六大以来,黄石坚持不懈地抓"三件大事"是正确的,成绩是显著的,我们仍将会坚定不移地抓下去。
培植"四大产业"是基本任务。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上,重点打造特钢、铜、铝、水泥、纺织服装、家电等六大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在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上,着力打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机电一体化、生物制药、节能环保等产业链;在发展绿色生态产业上,着力打造食品饮料等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在发展先导服务业上,着力打造物流、金融、信息、中介服务产业链。通过促进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王振有还介绍了近几年来黄石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主要作法。
一、全面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充分激发经济转型的活力。联系老工业基地城市国有及国有控股资产比重大的实际,黄石在前几轮全市国有中小企业改革的基础上,从2003年开始,按照"三转"(政府转让资产、职工转变身份、企业转换机制)的要求,深入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着力激活资产存量。截止2006年底,全市市属16家重点骨干企业改组改制工作基本完成。特别是香港中信泰富公司并购冶钢集团钢铁板块组建新冶钢公司,三年多来,公司发展呈现出生产大增、效益大增、活力大增的良好态势,2007年销售收入突破了100亿元,成为黄石市继大冶有色公司后第二家过百亿元的企业。]
178家原市属国有(集体)中小企业下放城区实行属地管理,其中72%以上的企业组织改制到位,其余企业依法实施破产。中央、省属及外地15家企业改制工作进展顺利,企业主辅分离工作全面完成,辅业基本实现民营化。其中大冶有色公司成功引进战略合作伙伴中国三峡总公司,已于今年6月28日签订了合作协议。
王振有(前排右三)在阳新县农村调研林业产业发展情况
通过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改制改组,大冶特钢、华新水泥、黄石矿务局等一批百年老厂重新焕发了生机,市域经济活力日益显现。近五年来,黄石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由2002年的4.6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35.6亿元,增长6.7倍。
二、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着力培植经济转型的后劲。资源型城市转型必须把调整资源型主导产业作为推进转型的首要问题。这几年,黄石大力度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围绕特钢及钢产品、铜及铜产品、铝及铝产品、水泥及新型建材、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链,大力实施技术改造和产业链延伸项目;围绕发展现代服务业、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接续替代产业,重点培植或引进了劲牌、东贝、三环锻压、哈特贝尔精密轴承、美尔雅女装基地等一批带动力强、市场前景好、提供就业机会多的替代产业项目;着力发展信息产业、电子产业、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先后引进了一批高效益、低能耗、低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近4年来,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以年均27.2%的速度增长,以新材料、先进制造、生物医药三大产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不断壮大,2007年全市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2家,是2003年的2.5倍。据统计,从2002年至2007年,全市新上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由18个增加到159个,增长7.8倍;产值过亿元的企业由28家增加到74家,增长1.6倍;上交税收过500万元的企业,由27家增加到95家,增长2.5倍。
三、坚持不懈优化发展环境,努力打造经济转型新优势。老工业基地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很深,要实现振兴发展,就必须在优化环境上下功夫。近年来,在软环境建设上,黄石始终以改进服务、提高效率为目标,坚持"建制度、严查处、转作风"三管齐下,着力健全完善软环境建设的制度体系,坚决查处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行为,建立健全环境投诉中心等"四大中心",进一步转变了干部工作作风,提高了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黄石先后出台了《关于全面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制度,包括企业宁静日、颁布禁酒令、实行无缺位服务和规范执法的"八项纪律"等等。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行政审批与行政许可"一站式"服务、全程代办的管理模式和收费明白卡制度。全市每年都在市直机关开展作风建设主题活动,先后开展了"学、查、改"、五型(学习型、思考型、创新型、高效型、和谐型)机关创建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当前,全市正在开展主题为"优化发展环境,推进科学发展"的思想大解放学教活动,要求市直各部门围绕优化发展环境查找问题和不足,研究提出优化发展环境的办法和举措,并进行制度创新,努力形成优化发展环境的长效机制。
在硬环境建设上,黄石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等"四城同创"为载体,大力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市民生产生活条件和招商引资项目入园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
近五年,全市累计投入资金24.6亿元,加强了城市基础设施和工业园区的供电、供水、供气等管网建设,先后实施了大泉路、河西、城市区间快速道等30多条城市主次干道的新建、扩建工程,山南铁路、新火车站建成并投入使用,启动了投资26.9亿元的黄石长江二桥、一期投资4.8亿元的棋盘洲码头和黄石口岸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黄石"环磁湖"荣获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今年初,黄石市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四、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切实抓住经济转型的突破口。要解决环境基础设施滞后、环境承载能力脆弱、环境隐患增加等诸多资源型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必须大力推进节能减排,黄石重点是围绕"抓大、关小、循环、拉长"八个字做文章,就抓好13家国家和省重点监控大企业改造,关停"五小"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拉长产业链条。
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为经济转型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做好社会保障和再就业工作,是推进城市转型的难点和关键。近年来,黄石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执政为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大社会保障和再就业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着力解决离退休职工养老、医疗保险、下岗职工失业保险、城市低保资金缺口等问题。为了解决就业难,黄石通过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发放小额贷款和购买公益性岗位,累计帮助10.9万名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为了解决保障难,财政累计投入4.5亿元,用于建立以社会保险为主体、社会救助和城市低保为支撑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了解决下岗职工安置难,黄石将土地出让金的3.42亿元为15万名下岗职工补贴一次性安置费,市财政还累计拿出3.8亿元资金支持破产、停产改制企业缴纳保险欠费,并将他们逐步纳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
黄石探索的一条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成功路径已产生可喜成效,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467亿元,与2003年相比,年均增长14%;地方财政总收入51.47亿元(这是继2006年比上年净增10亿元后,2007年又比上年净增10亿元),年均增长28.7%;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四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3986元,达到11151元。2008年上半年也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市地方生产总值完成257.78亿元,同比增长14.3%;财政收入完成33.57亿元,增长24.6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56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1.1%。
王振有(前排左二)在社区调查了解居民文化生活
王振有还认为: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黄石将以武汉城市圈获批"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为契机,紧紧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以资源型城市转型为主线,以发展"两型产业"为主导,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重点,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积极探索一条具有黄石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是要坚持以转变发展方式为核心,大力培育"两型"产业。重点是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形成钢、铜、铝及其金属制品、建材、纺织服装、机械制造、食品饮料等产业集群,力争到2012年,销售收入过500、300、100亿元的产业集群分别达到2个、2个和4个;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磁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依托,大力实施光电子信息、生物、环保及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突破性发展物流、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加快棋盘洲、花湖、罗桥等三大物流园区建设,大力扶持连锁、便利、专卖、电子商务等新型商贸业态的发展,千方百计引进几家世界500强和国内100强知名商贸连锁企业,加快发展信息咨询、金融保险、会计审计、信用评估、广告会展、法律服务和科技服务行业等生产性服务业。
二是坚持以项目为支撑,加快建设产业转型的平台。重点是要按照"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十年建新区"的目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开发,以黄金山工业新区为重点,推进"一区三园"(黄金山工业新区、河西工业园、棋盘洲物流园、大冶城西北工业园)一体发展,争取早日打捆申报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努力把黄金山工业新区打造成为区域经济的龙头、体制创新的先导、城市建设的新区、新兴产业的基地、"两型"试验的平台。
三是坚持以节能减排为抓手,引导企业走产业转型之路。黄石将坚定不移地把节能减排作为建设"两型社会"的突破口,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技术手段,突出抓好一批重点企业节能减排、淘汰一批落后生产能力、建设一批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抓好一批循环经济重点项目,确保实现省定目标。到2010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由2005年的2.63吨标准煤下降到2.1吨标准煤以下,降低2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
四是坚持以创新干部考核制度动力,构建有利于产业转型的导向机制。重点是要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绩考核体系和干部考核制度,把绿色GDP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指标,加大环保、节能减排、耕地保护、公共服务等领域指标的考核权重,以此作为干部提拔重用的依据,引导干部更加注重全市的产业转型。
新闻录入: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