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综合交通体系发展的战略思考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01-06浏览次数:510

一、引言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包括武汉及湖北省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8个周边城市,土地总面积5.78万平方公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是城市圈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条件,也是城市圈平稳运行的重要保障。武汉城市圈的交通系统由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组成,要实现运输、生产、服务、工业、城市等多种功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标准、高起点做好武汉城市圈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以规划指导并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既是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迫切要求,也是全面推进湖北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湖北省率先在中部崛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此基础上,按照“便捷高效、安全优质、公平共享、法治有序、文明诚信、充满活力、环境友善”构筑和谐交通的总体要求,尽快开展武汉城市圈交通发展战略及对策研究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在完善、整合现有的交通基础设施硬件规划的基础上,制订一体化的战略发展规划和切实有效的实施对策与战略保障措施,能够保证武汉城市圈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目标与战略构想的全面实现,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综合交通的网络和规模效益,促进综合交通体系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为武汉城市圈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提供有力保障。

 

  二、武汉城市圈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现状述评

 

  武汉城市圈地处中国东西与南北两大发展轴线――长江经济带及由京广铁路与京港澳高速公路组成的复合轴线构成的“十”字型发展轴线的交汇处,拥有各种交通方式紧密衔接、优势互补、共同构建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国家重要的铁路干线京广铁路、京九铁路、汉丹铁路、汉九铁路,以及规划建设中的京广客运专线和沪汉蓉快速铁路通道在此交汇。国家高速公路“7918”的规划中,南北经济通道中的京港澳和大广高速公路,西部大开发通道中的沪渝、沪蓉、福银、杭瑞高速公路,在武汉城市圈内呈“井”字交叉,并与国道105、106、107、315、316纵横交织,发挥着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通道连接作用。同时,武汉是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和汉江航运的终点,城市圈区域内密布的水系航道以及武汉港、黄石港、嘉鱼港、黄冈港、鄂州港等港口共同构建了发达的水上运输网络,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是华中地区的航空客货集散中心和航空枢纽港。

 

  虽然武汉城市圈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基础良好,但是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目前综合交通体系的建设发展仍然是不全面的、不平衡的,综合交通主骨架还未形成,主要干线交通紧张状况没有得到根本缓解,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程度低,交通资源还未有效整合,交通体系整体效率和效益有待提高,运输管理水平未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交通发展的后续能力不足。

 

  三、武汉城市圈综合交通体系发展的基本思路

 

  制定武汉城市圈综合交通发展战略规划,首先应确立“经济发展,交通先行”的指导思想。武汉城市圈的现代化首先应该是交通运输的现代化,对于以武汉为中心的“8+1”城市圈,彻底解决交通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首先更新观念,跳出就交通论交通的传统思维定式约束,从全局出发,变被动适应为主动发展,将交通运输建设与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以交通运输网络建设引导城镇体系和生产力布局调整,形成规模效益,同时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综合优势,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1.交通发展战略必须与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战略保持动态同构关系

 

  交通运输子系统为社会经济系统提供了结构性的支撑作用,只有当交通运输系统所提供的功能与经济系统需求保持一致时,才能确保交通运输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耦合运作时总是处于最佳状态。因此,在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建设中,必须着重考虑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战略目标和功能定位,使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战略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间形成动态同构关系,以能力充分、组织协调、运行高效、服务优质、安全环保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引导社会经济系统的持续、高速、稳定发展进步。

 

  2.武汉城市圈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必须始终贯彻一体化发展理念

 

  根据武汉城市圈交通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内在要求,并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相适应,必须在圈内加快实施交通运输一体化战略,加强综合交通通道与枢纽的规划建设,提升综合交通体系整体效率和效益,实现五种运输方式之间一体化的全程“无缝”物理连接和逻辑连接;在政策规划、技术标准、信息传输、经营规则、管理体制上进行统一协调和宏观调控,实现交通运输系统的有效集成和运输服务的“无缝衔接”,提高整个交通运输系统的通达度、内聚力和依存性。

 

  3.实现交通一体化首先要解决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与发展的规划问题

 

  武汉城市圈综合交通体系发展规划,就是要按照建立资源约束、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发展模式,为经济区域内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能力建设决策提供基本依据。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必须主动适应交通发展的需要,成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先导,寻求区域空间发展与道路空间布局协调发展的途径,解决市区与市域、城市与城际交通一体化发展的问题,寻求能主动适应城市化和快速机动化发展的路网规划理伦,研究规划的功能以及对于规划的要求,建立相应的规划方法、解决规划核心技术问题:研究适合城市圈的路网规划方法,开拓规划思路,建立与城市圈区域发展新格局相适应的规划体系和规划原则。

 

  4.制定武汉城市圈交通一体化发展的政策规划

 

  制定武汉城市圈交通一体化发展目标的核心就是对区域内包括交通基础设施等交通系统各市场要素按照统一的标准和原则进行统筹规划和建设,使区域内交通运输系统各种市场要素的匹配程度达到最佳,并力求区域交通运输系统的社会、经济效益和行业整体运行效率实现最大化。应高度重视运输政策与管理制度一体化等软环境的打造,推动一体化制度建设和相应的组织形式的形成。逐步打造统一、高效的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协同管理平台,建立完善的跨行政区划交通建设合作的协调和组织机构。通过制定统一的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的鼓励引导和扶持政策、合作机制和管体体制、服务标准和行业规范,对城市圈交通的规划、投资、建设、运营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重大事件进行科学决策、宏观调控、综合协调和监督管理,逐步实现城市圈交通一体化的发展战略目标。

 

  5.选择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交通发展战略

 

  忽视可持续发展的短期行为往往会给交通建设事业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通过强化对现有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全面整合,在制定武汉城市圈交通发展战略时,把利用新技术合理调整交通能源结构,减少能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纳入重要战略目标,高度重视发展绿色交通方式,减少交通拥堵,控制尾气排放,建立大容量、高效率的客货运输通道,构建基于可持续发展概念的交通运输规划、建设和管理体系,引导城市圈交通运输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武汉城市圈综合交通体系发展战略目标定位

 

  1.总体目标

 

  以《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湖北省骨架公路网规划》、《湖北省内河航运发展规划》、《湖北省港口布局规划》、《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为依据,与国家及省际交通运输网络布局规划有机协调,坚持“以人为本”的交通发展理念,选择“适度超前”的综合交通发展战略,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构筑各种运输方式紧密衔接、协调发展、布局合理、高效运行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立管理科学、法制有序、公平共享、技术先进的交通管理体系,全面实现综合交通体系的一体化、高速化、网络化、信息化与管理智能化、环保节能化,有效满足人们日常出行和货物运输需要,为城市圈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重要支持和有力保障。

 

  2.目标框架

 

  根据武汉城市圈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提出“加密一网、突出二轴和二环、建设两枢纽、发展四系统”的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战略目标模式。

 

  (1)“一网”:即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主要思路,进一步加快建设多种运输方式构成的高通达、高覆盖率的城市圈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十一五”和未来较长的一段时期,武汉城市圈区域交通仍然要以发展为主题,加密城市圈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继续支持各种运输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提高综合运输网络质量,构筑区域性综合运输体系,并通过增加总量规模,解决网络结构层次性矛盾及缩小城市间发展差距,全面提高城市圈交通运输的机动性和通达性,增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和服务水平。

 

  (2)“二轴”:即以综合运输大通道建设为重点,突出两条交通主轴的发展,形成以长江航道、汉江航道、沪汉蓉快速铁路通道和沪渝、沪蓉高速公路为基础的东西向综合运输大通道;以京广、京九铁路、京广客运专线和京港澳、大广高速公路等为基础的南北向综合运输大通道。同时为了满足城市圈内部及对外交通发展的需求,建议在“十一五”期间或2015年前对目前承担城市圈内部交通及东西主通道作用的沪渝高速公路圈内主要路段进行扩容改建,在“十二五”期间或2020年完成南北运输大通道中的京港澳高速公路和107国道圈内主要路段的改造升级工作,通过提升综合运输大通道的道路容量和通行能力,全面促进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效率的提高,进而带动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3)“二环”:近期加快建设武汉市外环线,打通武汉市区与过境高速公路连接的主要接口,并在规划远期根据交通流量的增长需求及发展趋势,拓宽武汉外环至六车道或八车道,使中心城市武汉至各周边城市的公路衔接更为通畅:远期通过改造升级现有的国道主干线、国家高速公路部分区段、省道等路段,建设武汉城市圈外环,打造连接各城市的快速通道。以武汉市外环线和武汉城市圈外环带动以高速公路为主导的骨架公路网的建设发展,从而全面提升城市圈的整体运行速度,成为城市圈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有力支撑。

 

  (4)“两枢纽”:城市圈交通设施一体化建设的关键,在于构建一个以综合运输枢纽为区域交通运输核心的交通衔接系统。武汉城市圈的综合运输枢纽,应该是位于综合运输大通道的重要交汇点或在经济贸易和人员交往中地位突出的沿江重点港口。按照现有运输资源的配置范围和枢纽辐射区域的大小,城市圈内将建设以武汉为主枢纽,黄石为区域性枢纽,咸宁、鄂州、黄冈、孝感、天门、仙桃和潜江等为区域性次枢纽,县级市与县城为一般性枢纽的城市圈综合运输枢纽体系。应重点调整2个综合运输枢纽间的功能,并协调发展它们与其他7个区域性次枢纽的功能定位及协作关系,并积极构建各等级公路、铁路干线、水运港口与综合运输枢纽的有机衔接,为客货物流集散提供高效、便捷的运输通道。

 

  (5)“四系统”:即以协调发展为基本立足点,重点建设发展快速客运系统、快速货运系统、港口集疏运系统、交通信息支持系统等四个系统。

 

  ①快速客运系统:构建以高速公路骨架公路网、区域干线公路网、铁路干线网络和航空港站为基础,以客运枢纽场站为节点,以信息服务为手段,有效衔接机场、铁路、公路、港口的客运枢纽的快速客运系统。形成以高速公路网为主导,远期以城际轨道交通网络为辅助,适应城市圈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一体化快速客运网络。

 

  ②快速货运系统:构建以高速公路骨架公路网、区域干线公路网、铁路干线网络和水路运输网络为基础,以货运枢纽场站为节点,以信息服务为手段,有效衔接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快速货运系统。形成以武汉、黄石等综合运输枢纽为中心,其他中小城市货运场站为支点,现代物流服务为特征的公路快速货运网络。

 

  ③港口集疏运系统:以长江、汉江、汉北河为主航道,构建三级航道为主骨架的高等级航道网,并相应加快武汉、黄石两区域性枢纽港的集装箱码头建设,以此带动8个重要港口和13个一般港口的发展,形成高速公路骨架公路网、内河高等级航道网、铁路干线运输网络通畅,转运场站功能明确,内外辐射能力强大,功能较为完善的港口集疏运系统。

 

  ④交通信息支持系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化管理理念,依托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在城市圈内构建布局合理、资源共享、配置优化、科学先进的交通信息支持系统,包括交通数据信息管理系统、一体化的交通电子政务系统、一体化的交通信息服务平台、客货运电子商务平台、安全信息服务和协调运作的应急指挥系统,高效、安全、节能型的运输装备等。通过建设和发展社会化、数字化、智能化、人性化的运输服务和信息系统,努力使武汉城市圈向运输智能化、收费电子化、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化的目标迈进。

 

  3.区域交通时空圈

 

  随着武汉城市圈区域经济整合趋势的不断增强,区内经济互动特征日益明显,各城市之间必须尽快实现发展思路、产业、城镇化、区域规划、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战略接轨和协调联动,才能充分发挥出区域经济的整体优势。交通基础设施的统一规划和协同建设是实现各城市间功能互补、经济联动、社会趋同的基础。因此,武汉城市圈在建设高质量、高效率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基础上,将构筑层次分明、协调优化的区域交通时空圈,打造区域内三大交通时空圈,以时空距离作为衡量交通运输系统的核心指标之一,满足人们经济性、快速性、舒适性的出行需求。

 

  (1)30分钟交通时空圈;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核心,力口快内、中、外三环间的通道建设,依托市区快速轨道交通网络和城市快速公交系统,构筑武汉市中心城区至远城区“30分钟交通时空圈”,实现武汉区域任意一点30分钟内到达武汉外环。

 

  (2)1小时交通时空圈:以高速公路网络为主导,辅以城际间铁路和快速轨道交通系统,构筑中心城市武汉至其他8个城市之间的“1小时交通时空圈”,加强城市圈核心城市武汉市的辐射范围和辐射强度。

 

  (3)2小时交通时空圈:以高速公路网、城际间快速轨道交通系统为依托,区域干线公路网为补充,构建以武汉为中心、覆盖整个城市圈的“2小时交通时空圈”,实现城市圈区域内绝大多数城市之间的2小时通达。

 

  五、结束语

 

  武汉城市圈综合交通体系的建设不仅需要体现前瞻性的战略发展思路和理念,还需要制订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实体规划和制度规划以及完善的战略实施保障体系,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才能有力保障武汉城市圈综合交通发展战略目标的全面实现,促进武汉城市圈综合交通体系在基础设施建设、运输服务水平提升、支持保障体系构建、市场机制的完善、政府监管加强等方面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新闻录入: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