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在武汉城市圈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上,提出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建立完善的资源管理制度、创新环境保护管理机制、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推行循环经济和加强生态工业建设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 产业可持续发展 路径
长期以来,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靠资源浪费和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取得的,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数量,长此以往一方面使城市圈产业发展面临资源约束的压力;另一方面加大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难度,导致生态恶化。为此武汉城市圈应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发展目标;以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为基础,促进城市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完善资源管理制度和创新环境保护管理体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粗放型的扩张并不是发展大城市的内涵,提升城市竞争力才是城市发展的关键(任太增等,2008)。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为特点的,它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型、一次性、单向的(即“资源――产品――污染排放”)。这种发展模式势必导致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资源短缺的危机愈发突出。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的集约化发展。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是指在生产规模不变的基础上,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改进机器设备、加大科技含量的方式来增加产量。在这种正确的指导思想下,采取积极的措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优化城市圈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
(一)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工业结构的调整
目前,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重点应放在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武汉城市圈制造业存在生产方式粗放问题,特别是高污染、高能耗行业发展过快、比例过重,对资源、能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非常明显。针对这种状况,一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是促进武汉城市圈工业结构升级的首要任务,把汽车、冶金、石化、建材四大行业改造成竞争力强、节能降耗的新型支柱产业。二是着力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国内国外经验都表明高新技术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能够推动城市圈经济的迅猛发展。充分利用武汉城市圈所具有相对较强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产业优势和环境优势,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武汉缩小与先进地区差距的必由之路,是增强武汉市经济综合能力和实力的重大举措。
(二)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实现地区间产业的协调发展
由于长期在条块分割体制下各自独立发展,武汉城市圈各城市在行业选择和发展方面缺乏统一分工,形成了行业结构趋同现象。如机械、化工、建材、纺织、食品等产业已成为多个城市的主导产业。
当前,应该按照梯度分工、优势互补的原则,构建武汉城市圈内合理的产业分工合作体系。一方面,要按产业层级实行武汉和周边八市的产业分工。在武汉城市圈地区产业整合过程中,武汉作为中心城市,要当好龙头,充分发挥综合服务功能,成为区域内要素和信息的集结与配置枢纽。另一方面,要按产业上下游分工,发展产业链。以企业为主体,以构建产业链、价值链为主线,以资本为纽带,发展跨区域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形成生产要素互补、上下游产业配套、各城市合理分工的产业布局。
建立完善的资源管理制度
(一)完善自然资源产权市场与制度
明晰和强化资源的所有者及其各级代理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避免所有权主体虚设。尽快建立和完善资源使用权的初级市场,严格按市场化运作,恢复资源使用权的经济激励作用。有序开放和完善资源产权的二级市场,解除资源产权流转的限制。
(二)建立资源补偿的财税体制
以建立资源补偿机制为目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一方面,建立生态税收体系,扩大资源税课税范围。将现行资源性税种(如土地使用税)以及各类资源性收费(如矿产资源管理费)等并入资源税,并逐步将水、森林、草原乃至矿产、动物、海洋资源等纳入课税对象,最终形成对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稀缺性资源课以重税。把资源消耗量大和对环境有破坏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列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另一方面,可在经常性预算中,设立“资源节约”支出科目,主要用于资源节约的政策研究、技术推广、宣传教育、政府监管体系和能力建设、政府节能改造等所需费用。对资源节约重大项目和重大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给予投资和资金补助或贷款贴息支持。
(三)积极推进资源价格改革
在强化成本约束、综合考虑上游水价和水资源费及补偿等因素的基础上,合理调整城市供水价格;积极推进电价改革。在现行成本补偿型电价定价机制的基础上,研究建立反映电力供求和促进节约用电的电价形成机制,对高耗能行业中国家淘汰类和限制类项目,继续实行差别电价;理顺天然气与其他产品的比价关系,在生产、销售等环节建立竞争性的市场结构,形成天然气计划内外执行同一价格,引导用户合理使用、节约使用天然气;改进成品油价格定价方法,使国内油价更加贴近国际市场实际情况,促进企业合理用油、节约和替代石油;逐步建立科学的煤炭成本核算体系,使煤炭成本能够反映其资源成本、生产成本、环境成本以及退出和发展成本,实施煤电价格联动;健全土地收益分配机制,扩大以市场化方式形成土地价格的范围,实现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使土地价格能够及时充分地反映土地市场供求和土地价值。
创新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为加强武汉城市圈环境保护,实现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目标,武汉城市圈要在国家法律政策保障下创新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一)建立环境保护目标管理责任制
各级政府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积极承担起对所辖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责任,将环保目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范围。具体可以将环境质量变化、污染排放强度和公众满意度等环保指标纳入干部政绩考核,实行领导干部环境保护问责制和奖惩制。
(二)完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
广泛深入地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网络、展览、书籍等多种渠道和手段,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公益性宣传,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强化公众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观念,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环保事业的良好氛围。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引导公众养成利于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绿色消费习惯和方式。
加强环境综合整治
针对武汉城市圈内已经出现的严重环境污染问题,如水污染、大气污染等,进行全面综合整治。
(一)治理水污染
湖北省虽然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有“千湖之省”美誉,而武汉城市圈内江河纵横,湖港交织,湖泊塘堰星罗棋布,水库众多,圈内水域面积占武汉城市圈土地面积的15%。但近年来,水资源污染问题却非常严重。据湖北省水利厅统计资料显示,武汉城市圈城镇居民生活、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废水排放量分别为45264、174843、19176万吨/年,分别占全省的57%、51%、67%。必须高度重视武汉城市圈的水污染问题,强化水污染治理,全面实施水生态环境保护。如积极推进汉阳地区“六湖连通”水生态修复,全面启动武昌地区“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
(二)治理大气污染
由于武汉城市圈的工业结构偏重型化,导致圈内大气污染较为严重。根据2008年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指标的相关数据,武汉在各项空气质量指标中排名都靠后,如空气质量达到好于二级的天数为294天,在31个城市中排名第27位,可见大气污染较为严重。治理圈内大气污染,一方面,要控制城市扬尘污染。通过人工降雨、增加洒水频次、加强绿化建设等办法改善空气质量。另一方面,要优化工业布局,整治重点污染行业、企业。如,加快青山地区、古田地区污染企业整体搬迁改造步伐。
(三)加大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
作为老工业基地的武汉城市圈,环境污染治理投入严重不足。2007年圈内六市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平均值仅为0.50%,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6%,特别是作为中心城市的武汉仅为0.23%。因此,要加大对武汉城市圈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一方面,落实环境监督管理能力建设专项经费,同时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将新增财力适度向环保倾斜;另一方面,健全环保投入市场机制,综合多种经济手段,更多地吸纳社会资金投入生态环境保护。
(四)加强污染控制能力
从制度和源头抓起,防治新污染源产生,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指在某地区进行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在规划或其他活动之前,对其活动可能造成的周围地区环境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对策,以及制定相应方案。)和“三同时”制度(指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的污染治理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制度。严格控制工业污染,通过排污许可、总量控制和限期治理等措施,确保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要从根本上提高污染控制能力,必须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城市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危险物安全处置系统等。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从资源流程和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影响的角度考察,增长方式存在着两种模式:一种是传统增长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过程,这意味着创造的财富越多,消耗的资源就越多,产生的废弃物也就越多,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就越大;另一种是循环经济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概括地说,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产生、再生资源产生等环节,逐步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加快生态工业建设
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总量份额大而资源与能源消耗大、废弃物与污染物排放多的产业。因此是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中之重。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来说,武汉城市圈应该立足生态经济的发展思路,加快生态工业建设。
生态工业是模拟生态系统的功能,建立起相当于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的工业生态链,以低消耗、低(或无)污染、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为目标的工业。我们倡导发展以工业为主导的生态特色经济,就是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传统工业的提升,一手抓生态工业的发展。只有以经过彻底改造过的传统工业和全新的生态工业为主导,才能把生态特色经济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1.肖安民.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08-2009):两型社会建设与区域一体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赵凌云.中国中部地区发展报告(200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北京现代循环经济研究院.产业循环经济.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
4.刘思华.刘思华可持续经济文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5.冯之俊等.循环经济与末端治理的范式比较研究.光明日报,2003-9-23
6.张建军,刘冰、周涛.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分析.商场现代化,2008(15)
7.陈存友,汤建中.大都市区城市经济整合发展研究.中国软科学,2003(6)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 产业可持续发展 路径
长期以来,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靠资源浪费和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取得的,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数量,长此以往一方面使城市圈产业发展面临资源约束的压力;另一方面加大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难度,导致生态恶化。为此武汉城市圈应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发展目标;以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为基础,促进城市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完善资源管理制度和创新环境保护管理体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粗放型的扩张并不是发展大城市的内涵,提升城市竞争力才是城市发展的关键(任太增等,2008)。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为特点的,它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型、一次性、单向的(即“资源――产品――污染排放”)。这种发展模式势必导致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资源短缺的危机愈发突出。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的集约化发展。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是指在生产规模不变的基础上,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改进机器设备、加大科技含量的方式来增加产量。在这种正确的指导思想下,采取积极的措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优化城市圈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
(一)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工业结构的调整
目前,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重点应放在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武汉城市圈制造业存在生产方式粗放问题,特别是高污染、高能耗行业发展过快、比例过重,对资源、能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非常明显。针对这种状况,一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是促进武汉城市圈工业结构升级的首要任务,把汽车、冶金、石化、建材四大行业改造成竞争力强、节能降耗的新型支柱产业。二是着力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国内国外经验都表明高新技术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能够推动城市圈经济的迅猛发展。充分利用武汉城市圈所具有相对较强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产业优势和环境优势,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武汉缩小与先进地区差距的必由之路,是增强武汉市经济综合能力和实力的重大举措。
(二)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实现地区间产业的协调发展
由于长期在条块分割体制下各自独立发展,武汉城市圈各城市在行业选择和发展方面缺乏统一分工,形成了行业结构趋同现象。如机械、化工、建材、纺织、食品等产业已成为多个城市的主导产业。
当前,应该按照梯度分工、优势互补的原则,构建武汉城市圈内合理的产业分工合作体系。一方面,要按产业层级实行武汉和周边八市的产业分工。在武汉城市圈地区产业整合过程中,武汉作为中心城市,要当好龙头,充分发挥综合服务功能,成为区域内要素和信息的集结与配置枢纽。另一方面,要按产业上下游分工,发展产业链。以企业为主体,以构建产业链、价值链为主线,以资本为纽带,发展跨区域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形成生产要素互补、上下游产业配套、各城市合理分工的产业布局。
建立完善的资源管理制度
(一)完善自然资源产权市场与制度
明晰和强化资源的所有者及其各级代理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避免所有权主体虚设。尽快建立和完善资源使用权的初级市场,严格按市场化运作,恢复资源使用权的经济激励作用。有序开放和完善资源产权的二级市场,解除资源产权流转的限制。
(二)建立资源补偿的财税体制
以建立资源补偿机制为目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一方面,建立生态税收体系,扩大资源税课税范围。将现行资源性税种(如土地使用税)以及各类资源性收费(如矿产资源管理费)等并入资源税,并逐步将水、森林、草原乃至矿产、动物、海洋资源等纳入课税对象,最终形成对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稀缺性资源课以重税。把资源消耗量大和对环境有破坏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列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另一方面,可在经常性预算中,设立“资源节约”支出科目,主要用于资源节约的政策研究、技术推广、宣传教育、政府监管体系和能力建设、政府节能改造等所需费用。对资源节约重大项目和重大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给予投资和资金补助或贷款贴息支持。
(三)积极推进资源价格改革
在强化成本约束、综合考虑上游水价和水资源费及补偿等因素的基础上,合理调整城市供水价格;积极推进电价改革。在现行成本补偿型电价定价机制的基础上,研究建立反映电力供求和促进节约用电的电价形成机制,对高耗能行业中国家淘汰类和限制类项目,继续实行差别电价;理顺天然气与其他产品的比价关系,在生产、销售等环节建立竞争性的市场结构,形成天然气计划内外执行同一价格,引导用户合理使用、节约使用天然气;改进成品油价格定价方法,使国内油价更加贴近国际市场实际情况,促进企业合理用油、节约和替代石油;逐步建立科学的煤炭成本核算体系,使煤炭成本能够反映其资源成本、生产成本、环境成本以及退出和发展成本,实施煤电价格联动;健全土地收益分配机制,扩大以市场化方式形成土地价格的范围,实现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使土地价格能够及时充分地反映土地市场供求和土地价值。
创新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为加强武汉城市圈环境保护,实现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目标,武汉城市圈要在国家法律政策保障下创新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一)建立环境保护目标管理责任制
各级政府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积极承担起对所辖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责任,将环保目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范围。具体可以将环境质量变化、污染排放强度和公众满意度等环保指标纳入干部政绩考核,实行领导干部环境保护问责制和奖惩制。
(二)完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
广泛深入地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网络、展览、书籍等多种渠道和手段,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公益性宣传,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强化公众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观念,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环保事业的良好氛围。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引导公众养成利于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绿色消费习惯和方式。
加强环境综合整治
针对武汉城市圈内已经出现的严重环境污染问题,如水污染、大气污染等,进行全面综合整治。
(一)治理水污染
湖北省虽然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有“千湖之省”美誉,而武汉城市圈内江河纵横,湖港交织,湖泊塘堰星罗棋布,水库众多,圈内水域面积占武汉城市圈土地面积的15%。但近年来,水资源污染问题却非常严重。据湖北省水利厅统计资料显示,武汉城市圈城镇居民生活、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废水排放量分别为45264、174843、19176万吨/年,分别占全省的57%、51%、67%。必须高度重视武汉城市圈的水污染问题,强化水污染治理,全面实施水生态环境保护。如积极推进汉阳地区“六湖连通”水生态修复,全面启动武昌地区“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
(二)治理大气污染
由于武汉城市圈的工业结构偏重型化,导致圈内大气污染较为严重。根据2008年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指标的相关数据,武汉在各项空气质量指标中排名都靠后,如空气质量达到好于二级的天数为294天,在31个城市中排名第27位,可见大气污染较为严重。治理圈内大气污染,一方面,要控制城市扬尘污染。通过人工降雨、增加洒水频次、加强绿化建设等办法改善空气质量。另一方面,要优化工业布局,整治重点污染行业、企业。如,加快青山地区、古田地区污染企业整体搬迁改造步伐。
(三)加大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
作为老工业基地的武汉城市圈,环境污染治理投入严重不足。2007年圈内六市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平均值仅为0.50%,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6%,特别是作为中心城市的武汉仅为0.23%。因此,要加大对武汉城市圈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一方面,落实环境监督管理能力建设专项经费,同时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将新增财力适度向环保倾斜;另一方面,健全环保投入市场机制,综合多种经济手段,更多地吸纳社会资金投入生态环境保护。
(四)加强污染控制能力
从制度和源头抓起,防治新污染源产生,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指在某地区进行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在规划或其他活动之前,对其活动可能造成的周围地区环境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对策,以及制定相应方案。)和“三同时”制度(指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的污染治理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制度。严格控制工业污染,通过排污许可、总量控制和限期治理等措施,确保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要从根本上提高污染控制能力,必须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城市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危险物安全处置系统等。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从资源流程和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影响的角度考察,增长方式存在着两种模式:一种是传统增长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过程,这意味着创造的财富越多,消耗的资源就越多,产生的废弃物也就越多,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就越大;另一种是循环经济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概括地说,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产生、再生资源产生等环节,逐步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加快生态工业建设
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总量份额大而资源与能源消耗大、废弃物与污染物排放多的产业。因此是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中之重。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来说,武汉城市圈应该立足生态经济的发展思路,加快生态工业建设。
生态工业是模拟生态系统的功能,建立起相当于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的工业生态链,以低消耗、低(或无)污染、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为目标的工业。我们倡导发展以工业为主导的生态特色经济,就是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传统工业的提升,一手抓生态工业的发展。只有以经过彻底改造过的传统工业和全新的生态工业为主导,才能把生态特色经济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1.肖安民.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08-2009):两型社会建设与区域一体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赵凌云.中国中部地区发展报告(200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北京现代循环经济研究院.产业循环经济.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
4.刘思华.刘思华可持续经济文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5.冯之俊等.循环经济与末端治理的范式比较研究.光明日报,2003-9-23
6.张建军,刘冰、周涛.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分析.商场现代化,2008(15)
7.陈存友,汤建中.大都市区城市经济整合发展研究.中国软科学,2003(6)
新闻录入: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