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建设的湖北路径
□ 刘月明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最大的潜力,是支持未来经济发展的最广阔空间,也是构筑经济增长新优势的关键因素。从发展阶段看,我省人均GDP已超过了5000美元,城镇化率已超过50%,这标志着我省已进入城镇化加速推进期,城镇化发展面临新变化、新要求、新机遇。省委强调,要按照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襄阳和宜昌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其他市州建设大城市、县市建设中等城市、乡镇建设小城市、乡村建设新型社区的思路,加快推进全省城镇化步伐。这一思路遵循城镇化发展的规律,符合湖北的实际,确立了湖北城镇化发展的总体格局,为湖北城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按照这一思路,探索具有湖北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坚持以“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为统领
“一元多层次”是引领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总体战略体系,也是指导湖北城镇化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实施“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就是使战略支点、“两圈一带”、“一主两副”建设以及各项改革创新试验,都能落实到城镇化发展的平台和载体上来,发挥区域增长极引领带动作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完善“特大中小”四个层次城镇发展格局,走出一条具有湖北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城镇布局要与“一元多层次”总体部署对接,尤其要与“两圈一带”战略相对接,与“一主两副”的定位相适应。要突出“一主两副”,武汉要加快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具有更强竞争力的中心城市,襄阳、宜昌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要扩大规模,完善功能,增强区域辐射力和竞争力,逐步发展成为区域核心城市。要突出板块效应,科学整合资源,走集群发展道路。武汉城市圈城镇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湖北城镇化进程。要通过“两圈一带”框架下快速交通的延伸和产业的梯次转移,助推武汉城市圈及其周边地域城镇化发展,发挥武汉市及其城市圈的扩散效应。同时,要把“宜荆荆”、“襄十随”城市群做大做强。要打破行政壁垒,加强城市发展对接,拓展城镇发展空间,推进城市间融合发展。
坚持“三化”同步
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城镇化发展要注意避免城镇产业空洞化,尤其要避免制造业的空洞化,努力走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坚持“三个结合”。一是城镇化与工业化相结合。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通过特色产业的发展,发挥资源、交通、区位优势,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撑。二是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结合。要以城镇为依托,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用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用城镇化这个平台带动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市场化发展。三是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相结合。新型城镇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服务业高度发达。从我省现状看,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成为我省城镇化的一个短板,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城镇化是一场深刻变革,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必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建立与新型城镇化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一是创新城镇化投融资机制。二是突破城乡户籍束缚。要把户籍制度改革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积极开展试点,争取取得重要突破。要通过宜居宜业的环境,实现农村人口向城镇的有效转移。三是突破土地资源制约。解决土地制约的着力点:第一,存量土地挖潜,加大对闲置土地的处理力度,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第二,城镇建设走集约、节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的道路。第三,推动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进入市场流转,建立城乡统一的市场流转机制。同时,在就业、教育、卫生等方面制定强有力的政策,强力推进城镇化步伐。
改进和加强社会管理
在逐步实现城镇化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城镇社区管理。尤其是加强针对增量市民的服务和管理,逐步建立以城镇人口为主体和核心的社会管理体系。城镇化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涉及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各个层次,必须加强对城镇化进程的综合管理。要建立强有力的推进机构,加强制度建设,构建制度化的区域合作机制。积极探索符合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的行政管理体制,建立与城镇密集区特点相适应的城镇区划体系。(作者:省政府研究室(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打造城镇化的山区样本
□ 叶丛
城镇化建设上,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地制宜。近年来,保康县依照城市组群发展理念,强化城镇集群发展,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坚持走产业支撑、城乡统筹、集约开发、绿色发展、生态宜居的新型城镇化路子,着力构建彰显山区特色的城镇化建设的新道路。
高端定位,科学编制城镇发展规划。牢固树立高端规划和城市组群发展的理念,坚持把旅游发展与城镇建设有机结合,以景区支撑城镇,以城镇带动景区,高起点、高规格实施全域规划,形成“大保康一体化发展圈”,着力构建“一圈两区、三极互动”的城市组群体系。力争用10-20年的时间,把保康打造成为中部地区最富有魅力、最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璀璨明珠。
高昂龙头,大手笔开展县城建设。
坚持把县城建设与生态旅游有机结合,按照山水园林城市、4A级景区的标准和有河流的地方就有景观的要求,先后完成城区道路亮化美化、城市污水处理、沿河景观大道等城建项目,坚持建管结合,加强城市管理,县城形象和品位不断提升,连续五届荣获“省级文明县城”称号,2011年首次荣获“全国文明县城”称号。在此基础上,着力打造清溪河城市空间主轴和陈家河旅游观光带,串接北部综合产业区、南部门户形象展示区和温泉风情旅游区,形成“一轴一带、双核三区”的城市空间结构,逐步实现县城功能分区的合理化、有序化、特色化。
统筹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牢固树立城镇组群发展理念,大力推进集镇和新村建设,着力构建以县城为龙头、集镇为依托、新村为支撑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高点定位集镇建设,突出地方特色,精心设计、精品建设,规划建设一批旅游小镇、风情小镇,先后投入城镇建设资金2亿多元,着力建设特色鲜明的山区小城市、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镇、生态休闲旅游型集镇和特色产业型集镇。把黄堡建成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歇马、马良建成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型集镇,寺坪建成综合发展型集镇,两峪、店垭建成特色产业型集镇,龙坪、过渡湾建成生态旅游型集镇,后坪建成保康“后花园”。以马桥、龙坪、歇马为代表的城镇形象发生明显变化,承载、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扎实开展产业新村、旅游新村、生态新村创建活动,以尧治河村为代表的一批在国家、省、市具有影响力的山区新农村脱颖而出。(作者:保康县委书记)
当好区域城镇化龙头
□ 郭康新
省委在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上明确提出,要按照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襄阳和宜昌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思路,加快推进全省城镇化步伐。中心城市是一定区域的交通、经济、科教和文化中心,是所在区域的发展极和动力源。就宜昌来讲,既是省域副中心城市,也是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理应在鄂西渝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中当好龙头。
在经济发展中当“心脏”
2011年,宜昌经济总量突破10000亿元,已经成为区域性经济中心,具备了良好的产业聚集和扩散功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进一步强化统筹发展理念,在推进中心城区率先发展的同时,积极主动地服务和支持毗邻中小城市、小城镇协调发展。
壮大产业实力,增强引领作用。牢牢把握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的特点和规律,大力实施“双轮驱动”战略,以先进制造业为重点,推进工业做大做强;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推进服务业转型提速,实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融共进、相辅而行。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发展制高点。充分发挥国家级高新区龙头带动作用,统筹推进工业布局向沿江地带集中、工业项目向开发区园区集中、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中,加快打造沿江万亿经济走廊。
培植骨干企业,提升带动作用。宜化集团年销售近600亿,稳居全国500强;兴发集团年销售过100亿,是全国最大的磷精细化工生产基地;稻花香集团成为全省首家年销售过100亿的“农字号”龙头。这些优强企业举旗当帅,带动了一批中小企业快速崛起。
坚持产城共进,扩大辐射作用。围绕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目标,加快拓展城市骨架,完善城市功能。不孤立地做产业,也不孤立地做城市,确保产业布局到哪里,城市功能就跟进到哪里,切实把产业新区建设成生态新城。
在文化建设中当“头脑”
城市既是物质文明聚集区,也是精神文明汇聚地。城市人文精神直接影响着区域文明程度。中心城市,不仅要有经济硬实力,更要有文化软实力。
丰富文化之魂。城市文化之魂即城市精神所在,一个没有文化认同和精神传承的城市,不可能为周边地区提供源动力和示范效应。作为中心城市,要尊重历史,着眼未来,努力塑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精神,来引导和规范区域内人们的意识和行动。
强健文化之体。文化之“体”即承载、传播文化的依托与形式。无魂体则失灵,无体魂则无附。繁荣文化,既要强“魂”,更要健“体”。宜昌已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文化表达方式,丰富群众文化活动,让文明创建成果覆盖区域、惠及城乡。
彰显文化之力。一方面,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提高地域文化影响力;另一方面,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创新文化业态,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
在城乡一体中当“脊梁”
产业发展联动农村。坚持“三化同步”,引导农产品加工业集群集约发展,引导小城镇和新农村融合发展,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龙头企业和农户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基础设施伸向农村。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的力度,统筹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城乡交通、供水、供电、供气、广播电视、通信设施等一体化。
公共服务覆盖农村。合理配置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居民服务等公共资源,逐步实现城乡统筹。建立健全以城镇为依托,衔接城乡、布局均衡的公共服务网络,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作者:宜昌市政府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
推进扩权镇向城市迈进
□ 周国金
在加快构建中部崛起战略支点关键时期,省委、省政府启动了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全省选择31个镇开展“扩权强镇”试点改革。富池镇作为黄石市阳新县唯一的入选镇,提出以“两动两化”来进行扩权镇建设工作。即以产业驱动推进新型工业化,以镇村互动促进新型城镇化。
新型工业化是扩权镇建成小城市的关键。富池镇紧紧围绕省和黄石市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大力实施“一带两区三园”战略,充分利用长江岸线资源、区位、交通优势,实施沿江大开放、大开发,打造沿江经济带,在沿江经济带上布局建设滨江工业新区,发展滨江城镇新区。按照“一区多园”的思路,立足自身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在工业新区内布局医药化工产业园、新型建材产业园和港口物流产业园,大力发展产业集群,打造三个百亿产值产业园。
新型城镇化是扩权镇建成小城市的核心。扩权镇就是被赋予规划、建设、管理等职能和权力,由经济发达镇建成的类似“小城市”的特大镇,其行政区划上仍属建制镇,仍归所在县管辖。扩权镇的本质是按照小城市的标准和规模来建设和发展一个镇。从表面看是对强镇的扩权,其深层次则是推进新型城镇化。扩权是给强镇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让镇级政府承担起“小政府,大社会”的职能;新型城镇化则是要让农民可以在城镇创业,在城镇就业,在城镇安居,让他们从一个“农民”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市民”。
镇村互动是扩权镇建成小城市的有效途径。富池镇在迁村腾地中,将征地拆迁作为发展的有力推手,既实现土地存量向增量的转变,又可以利用项目和企业建设促进镇村两级经济发展。同时鼓励农民以集体土地来入股企业发展集体经济,再以集体收益保障农民生活。引导集中还建到农村建设新农村社区建到镇区建新型居民社区,不仅有效转移了农村人口,壮大了城市规模,发展了城市经济,提高了城镇化率,最突出的是实现了“四个转变”。一是农民洗脚上楼,村民变市民,生活环境和质量都有提高。二是村庄变社区,公共服务功能更加完善。三是村委会变居委会,组织机构改变了。四是村干部变成社区干部,干部工作服务的内容改变了。这种镇村互动的模式不仅可以利用新型农村社区有效地服务和带动新农村发展,也可以用更直接有效的措施强化镇级政府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实现“小政府、大服务”,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覆盖农村,是扩权强镇建设小城市的有效途径。(作者:阳新县富池镇党委书记)
新闻录入: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