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01-12浏览次数:383

【长江网讯】  长江日报(记者 肖擎) 关键词:国家中心城市
    报告摘要: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解读:2011年12月3日在汉举行的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研讨会上,来自中央有关部委、研究机构及多个省市的专家代表认为,在扩大内需的政策要求下,中国可能会在中部等地区增加国家中心城市的数量。

    去年12月召开的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不断增强中心城市的功能和作用,努力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将武汉建设成为立足中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国家中心城市,实现大武汉新的伟大复兴。

    2012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就是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在中部地区发挥引领、聚集、辐射作用,成为国家创新中心和高端要素资源配置中心,进而在有优势的重点领域进入全球产业价值链的高端。

    武汉市政协常委陈彩凤认为,省委省政府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包含对武汉追求高远目标的深层期待。这将成为武汉实现更大发展的强劲动力。武汉现在的经济体量、城市规模、人才规模以及交通、人才等等因素,居中部地区第一的位置,夯实基础、稳固功能,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空间还很大、潜力还很足。

    在陈彩凤看来,增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的功能和作用,进而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需要“内部实力打造,外部区域引领”两条腿走路,具体来说,可以在三个方面有所作为:突出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重点的科技创新战略,在技术集成世界资源、产品面向全球市场、管理接轨国际模式上有更大作为,通过产业联动、资本流动、信息互动,推动武汉科技创新水平突破式跨越发展;突出以“车光材服”为重点的产业创新战略;突出以长江为纵轴,以龟蛇九峰山为横轴的城市创新战略,深化落实“三硬两软”的城市环境创新措施,“三硬”就是美化自然环境、强化基础设施、优化城市布局,“两软”就是改善投资环境、提升城市文化。系统规划、软硬结合、分步推进,实现“山水纵横轴,布局1+6,交通五环展,枢纽站站通”的绿色立体大都市格局,武汉的山水自然优势就能转变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优势。

    有经济学家认为,基于武汉现有发展基础和国家战略走势,从现在起到2020年为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关键期。到那时,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试验区的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突破;中部地区基本崛起,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基于国内市场的中国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

    报告摘要:武汉龙头地位进一步巩固;努力实现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新突破,做大做强武汉城市圈;加快“一主两副”中心城市率先发展;复兴大武汉。

    关键词:复兴大武汉

    解读:2011年4月,省委、省政府召开“一主两副”中心城市跨越式发展武汉现场办公会,会议明确提出,要按照“建设湖北的大武汉,更做中国的大武汉和世界的大武汉”目标,全面复兴“大武汉”的历史地位,成为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大武汉,成为中部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和中国内陆“江字号”、“湖字号”发展级中的支点城市。

    武汉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2012年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复兴大武汉”的宏伟目标赫然在列。

    民盟武汉市委主委、市政府参事、武汉理工大学二级教授胡树华认为,复兴大武汉是一个总体目标,它包括诸多重大战略目标的逐步实现,无论是在省域内,还是在全国,大武汉“复兴”都对应庞大的分项目标体系。

    武汉城市圈研究会副秘书长李春洋认为,武汉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在全省乃至全国经济格局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带动全省、立足中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可以说是复兴大武汉的路径。

    复兴大武汉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基于武汉长年积累的深厚基础、目前面临的重大机遇、在国家发展战略中正在上升的位置明确提出的目标,在胡树华看来,复兴大武汉有条件。

    武汉拥有全国经济几何中心的区位优势,应更加释放。如果以高铁、高速、航空、水运等构建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为纽带,建立区域内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合作联系,就能形成“合力”效应,在推动中部发展中进一步增强武汉的功能;如果充分利用武汉强大的科教优势,整合资源,提高地区资源的使用效率和共享水平,提升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就能使武汉更加起到引领中部发展的作用,甚至在国家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影响。

    武汉拥有作为国内最大内河港口城市的优势,应极大彰显。以中国最大内河港口城市的地位,依托长江为纽带,联动长三角城市群、成渝经济带,就有可能把长江经济带打造成为中国最大的横轴经济带,大武汉的作用将极大彰显。

    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使湖北武汉有条件探索和尝试率先构建跨省域产业协作发展平台,加强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优质资源的区域间流动,最大限度地消除中部各省区域之间的行政分割,通过经济要素跨行政区域整合,构建产业优势互补、特色突出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在更大的舞台中展露身手,这是大武汉应有的作为与气度。

    关键词: 六大功能

 

    解读:2012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后五年,武汉要在五个方面走在全国城市前列,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奠定坚实基础,即:增强经济中心功能、增强创新中心功能、增强交通枢纽功能、增强生态宜居功能、增强公共服务功能。

    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主持编写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对武汉城市功能的评价是:武汉商品市场集散功能强,腹地市场广阔,淡水资源丰富,居世界各大城市之首。

    2011年3月13日香港《文汇报》发表文章称,“聚”、“散”能力是武汉在中部最强劲的优势,城市发展所需的核心资源要素在这里得以有效聚散,水陆空立体交通枢纽令人流和物流聚散、高校云集令人力资源和技术聚散、金融后台中心令国际国内资金聚散。这代表了外界对武汉作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所具有的功能的基本判断。

    在市社科院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吴永保眼里,现在围绕武汉立足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如何进一步发挥城市功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已有多种提法,视角不一,但有交集。武汉讲“三大中心”,与“六大功能”有共同之处,比如先进制造业、商贸物流既是产业,也包含了对服务水平的要求,而“创新”把很多东西都管到了,不光是技术领域,还包括城市许多其他事务。外界对武汉的评价,与我们自己的认识同样有交集。

    对照一般认为的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七大硬指标:综合经济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国际竞争能力、辐射带动能力、交通通达能力、信息交流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武汉有作为“中心”的相应基础。“六大功能”,武汉都有,但有强有弱。既不能机械地理解中心城市的功能,理解无论如何多元,创新要素的集聚和扩散等基础性功能是逃不掉的,也不能简单理解中心城市的功能,必须基于优势、把握重点。

    报告摘要:全面提升(武汉)交通枢纽功能、产业带动功能、要素集散功能、服务中心功能、管理中心功能和创新中心功能。

 

新闻录入: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