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江景。本报记者 田振龙 摄
长江商报消息 没有哪一个城市的市民,像武汉人对“武汉情结”这般纠结。
曾经很长时间内,让武汉人骄傲的是,武汉是全国“一线城市”、“中心城市”。特别是在以“大”著称的中国城市中,除了“大上海”,就是“大武汉”。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武汉开始走下坡路,与东部沿海城市的差距在扩大。从那个时候起,武汉开始逐步跌出一线城市的行列。
近十多年以来,武汉的发展又重新回到上升通道。特别是近五年,武汉开足马力向前跑,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越3000、4000、5000亿元台阶,迈入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方阵。
武汉向上的动力,越来越足。1月5日,武汉市长唐良智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第二页就写着:预计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6500亿元。这表明,武汉将在稳坐“中部龙头”的基础上,继续向国家中心城市奋进。
曾经辉煌
百年“大武汉”
近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武汉;近代武汉的发展,离不开张之洞。
1889年张之洞到汉,被视为武汉发展的重要界标。清代后期,武汉是中国近代工商业的重要发祥地,全国四大金融中心之一。张之洞督鄂后,武汉的传统商业优势进一步发挥,并由内贸型的商业重镇一跃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国际贸易商埠。
张之洞督鄂17年,武汉创下数个中国第一。当时的媒体惊呼:“汉口商务在光绪三十一二年间,其茂盛较之京沪犹驾而上之”。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武汉外贸连续42年全国第二。
解放后,武汉曾被列为中央的直辖市。1954年,虽然不再直辖改为湖北省省会城市,但仍然被国家列为重点投资地区。
1957年,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通车,让长江天堑成为通途。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通车不仅圆了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在长江天堑上架桥的梦想,同时也奠定了中国现代桥梁行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基础。
“一五”期间,国家在武汉地区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武钢、武重、武船、武锅、肉联、国棉一厂、汉阳枕木防腐厂、青山热电站等重点建设项目。
改革开放初期,武汉人继续发扬“敢为人先”的劲头。1979年,汉正街在中国率先恢复发展个体民营经济,发展成为占地2.56平方公里中国中部地区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也被誉为“天下第一街”。据说,那个时候全国人民脚上穿的袜子,80%都出自汉正街小商品批发市场。
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曾这样描绘武汉: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直到改革开放初期,武汉在中国的地位仅次于三个直辖市。
着急呐喊
武汉在哪里?
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种种原因,武汉开始走下坡路。
从那个时候起,武汉开始逐步跌出一线城市的行列。有学者指出,武汉“退步”的重要原因,是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心向沿海城市转移,武汉等内陆城市没有了国家政策和资金的倾斜,“武汉虽然也在发展,但步子明显迈得没别人快了。”
另一方面,在经济资源配置过程中,内陆各种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技术知识资源向沿海开放城市转移。内陆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显著下降。在国家相继实施“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区域发展战略过程中,处于中部的武汉就显得落后了。
2002年,在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中,武汉的综合经济实力排名已下滑到第11位,青岛和宁波均超过武汉。
武汉“落后”了。武汉也在着急。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武汉市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媒体,就开始关注“武汉落后”现象,并大声呼吁要复兴大武汉。
2003年全国“两会”期间,时任武汉市市长的李宪生在全国人代会上发言,三问“武汉在哪里”,疾呼中央支持中部地区发展,重视武汉在中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这是坚韧不拔的武汉人发出的呐喊,因为他们不甘于沉沦,不甘于从历史荣耀的记忆中退出。
国家规划
定位武汉为中部中心城市
2010年2月,国家城乡建设部编制完成《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上海、北京、天津、广州、重庆五个城市被列为全国五个中心城市。
国家中心城市的概念始于2005年,指的是国家城镇体系顶端的城市,这些城市要在全国具备引领、辐射、集散功能,这种功能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
同年3月,国家正式批复同意《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武汉被定位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这是国家层面第一次正式对武汉在中部地区核心地位的确认。这一定位提升了武汉在中部的地位。
“实际上,武汉应该将目标锁定为国家的中心城市。”武汉市政府参事、武汉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光教授说, 从区域协调发展整体格局看,国家中心城市体系并不完整。中国现有的五大中心城市,分别位于东、西、南、北四个区域,偏偏中部却没有中心城市。
2005年8月和2011年6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两次到湖北考察期间,均提出“湖北要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而武汉作为湖北省省会城市、作为中部的中心城市,有责任、有义务要承担起国家中心城市的任务,来带动中部地区的共同崛起。
自信底气
武汉要成为国家中心城市
没有哪一个城市的市民,有武汉人对“复兴大武汉”这般渴望。
“不服周”是武汉的一句方言,著名学者易中天将其解读为“武汉人的性格中有韧性、有蛮劲”。
不屈不挠的武汉人,面对“落后”的现实没有气馁,而是寻找目标,奋起直追。
经济总量一年上一个台阶。在连续闯过3000亿、4000亿、5000亿元大关后,去年的GDP预计将超过6500亿元,比2006年翻了一番。
工业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坚持工业强市战略。2011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8500亿元,是2006年的2.7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3200亿元,是2006年的2.9倍。
武汉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009年底,武汉火车站建成使用,武广高铁开通,武汉率先迈入“高铁时代”。加上汉口站、武昌站已完成改造、武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以及武汉北编组站建设投入使用,武汉已成为全国铁路四大主枢纽之一。
过去5年,累计投入4306亿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几乎是前5年的近4倍,5000多个工地同时建设,让大武汉迎来了一场浴火重生的“蝶变”:随着武汉国际博览中心、楚河汉街、武汉天地、光谷步行街、首义文化区等一批城市标志性工程建设投入使用,武汉迎来城市面貌大变样。
2011年初,在武汉“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武汉要巩固中部中心城市地位,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正如阮成发所说:“作为国家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我们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承担起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历史使命。”
奋勇拼搏
实现大武汉新的伟大复兴
爱拼才会赢。国家中心城市,不是坐着等别人给你的“封号”,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靠实力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2007年底,武汉城市圈获批国家“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2010年初,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成为继北京中关村之后的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同年,时任武汉市市长的阮成发也说过,武汉迎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
武汉向上的“势”出现了。古人说,要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现在的武汉,就应该抓住向上的“势”。
刚刚闭幕的武汉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今后武汉发展的战略目标:以建设幸福武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建设生态宜居武汉、文明武汉为支撑,围绕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国家商贸物流中心,不断增强中心城市的功能和作用,努力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将武汉建设成为立足中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国家中心城市,实现大武汉新的伟大复兴。
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市长唐良智提出,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城市综合实力和功能实现跨越提升,重点在综合经济实力、改革创新、交通通达、人居环境、民生幸福等五个方面要走在全国城市的前列,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经济腾飞必须要“工业强市”
要想实现大武汉的复兴,必须要有足够强大的经济辐射能力。今后五年,武汉市提出经济总量要翻番。即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要超过1.3万亿元。
“武汉百年前在全国崛起靠的是工业,工业是基础和骨架,未来5年武汉要向国家中心城市进军,依然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工业强市。”唐良智提出,武汉要深入实施“工业倍增”计划。统一规划布局,统一资源配置,统一政策协调,建设四大工业板块:依托“中国光谷”建设大光谷板块、依托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中国车都;依托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河国际机场建设临空经济发展区;依托武汉新港、武汉化学工业区建设重化工业基地。
未来,武汉要形成汽车、装备制造、钢铁、电子信息、石油化工、能源环保、生物医药、家电、食品加工九大产业集群。
纵观近代中外的城市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工业发展史。第一次工业革命,强大的工业基础为英国领先世界做了坚实后盾,之后又发展成为金融帝国;美国又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会,一跃成为世界经济第一强国,之后也发展为金融帝国。德国、日本能够在战后再度崛起,靠的也是工业实力。
在国内,上海经济实力全国最强,工业也是全国第一。北京最有条件发展服务业,但仍然把工业牢牢地抓在手上。
过去几百年,中国落后于世界,现在逐渐崛起,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工业。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的加速发展,中国就做不了“世界工厂”,经济总量就不可能跃居世界第二,就不可能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心。
中国目前仍然处在加速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一座城市的工业实力和水平,影响甚至决定着其经济地位以及发展前景。
要复兴大武汉,必须要走“工业强市”的路子。
改革创新抢占新一轮跨越发展制高点
在去年年底的武汉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阮成发提出,“改革创新”实现跨越是武汉要实现的“七大跨越”之一。在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唐良智也表示,改革创新要走在全国城市的前列。武汉要成为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创造中心、新兴产业生成中心、创新文化培育中心。
1月7日,唐良智在与�口人大代表团共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与其他城市相比,武汉的差距在于改革创新不够,未来必须把改革开放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向改革要空间、要活力、要效率,要在思想上克服改革疲劳症。
不改革就没有进步,不创新就会落伍。科技创新最具爆发力、最具含金量、最具赶超的现实性。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为什么能迅速赶超英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就是通过改革创新占据科技制高点,再通过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形成强大的工业基础,拉动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之后,美国在高新科技上一直走在世界最前沿,掌握了多项其他国家都没有掌握的核心技术,这些创新一直为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龙头老大”提供强大支撑。
金融危机后,世界主要国家正在加快抢占新一轮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已在世界范围内展开。
武汉也同样需要去“抢”。市委、市政府均提出,要以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引擎,建设“创新武汉”;把武汉的科教资源优势、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
交通枢纽武汉要成为走向世界的门户城市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不知从什么时候兴起的话,同样适合于想要复兴的武汉――城区的交通状况必须要改善。
武汉的交通受制于城区内的过江通道。城区交通的通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过江通道、特别是过长江通道是否通畅。
振兴大武汉,首先就得打通过江通道的瓶颈。2008年以来,武汉平均一年半的时间就开工建设一座大桥或隧道:2008年万里长江第一隧――武汉长江隧道通车;2009年底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通车;2008年7月开建武汉二七长江大桥,去年底已建成通车;2010年8月开工建设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这也是武汉第八座长江大桥。未来五年武汉要形成15条过长江通道、11条过汉江通道。
跟建桥同步启动的,还有地铁的建设。
2000年12月,武汉第一条轨道交通――轻轨1期正式动工。2004年9月,轻轨1期正式通车,不过总长度只有10.6公里。2009年7月,轻轨2期通车,总长度延长到28.8公里。
只有1条线,还不到30公里,而且还不能过长江。这样的轨道交通不能让市民满意,从2006年开始,武汉地铁2号线开始动工,这也是武汉首条过长江地铁线路,预计在今年底通车。之后,3号线、4号线、6号线、8号线也相继动工,地铁工地在武汉三镇遍地开花。
复兴大武汉,从大规模的城建开始。修桥建隧,挖地铁,通三环,架二环……5000多个工地在武汉同时开工。武汉已启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城建行动。
阮成发表示,武汉市现在是“补课式”的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太快,不建设不行。武汉要成为中部地区走向世界、世界走进中部地区的主要门户城市。
民生幸福一切都是为了幸福武汉
要实现大武汉的复兴,不能只发展经济,还得注重民生幸福感的提升。因为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
武汉市委、市政府提出,未来五年要增强公共服务和生态宜居功能,让人居环境和民生幸福走在全国城市的前列。要让城乡居民收入实现翻番,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水平要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基本公共服务要逐步实现均等化、优质化。
“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民生品质,为了幸福武汉。”武汉市政府参事、武汉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光教授表示,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情况下,财政收入也会大幅增加,在重大财富的支撑下,企业效益、市民收入也会同步大幅增加,交通出行会更加便利,文化娱乐设施会更丰富,城市宜居环境也会越来越好,人们的生活就会更幸福。
不仅要让城乡居民收入翻番,还要通过各种平台和政策,比如推进全民创业,让大家的财产性收入得到大幅提升。另一方面是要关心困难人群,至少要让他们衣食无忧,实现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全覆盖,并不断提高保障标准。
唐良智这样憧憬未来的武汉:那时,我相信,城市的整体环境、交通状况、城市功能,居住舒适度,与国内外的交通会更加便捷,一个世界性的城市,会展现在人们面前。本报记者 何辉
不用带钱包 出行刷天翼手机全搞定
如今,出门乘坐公交车,拿出天翼手机一刷即可。据了解,今年内,武汉的轻轨、轮渡、的士等公共交通工具只需掏出天翼手机刷一下,就可以全部搞定。以前市民出门总是要带上公交卡、零钱,累赘又不方便,现在只要天翼手机里的一张卡就可以代替全部。有了天翼手机,一卡通行全市,真是方便极了。
据中国电信武汉分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后武汉通可以和天翼手机合二为一,只要有配备“天翼武汉通”功能的手机,天翼手机用户就能无时无刻享受武汉通的便利。
3G技术让市民生活更加便利
去年5月17日,中国电信武汉分公司与武汉城市一卡通有限公司联合宣布,即将推出“天翼武汉通”业务,用手机乘坐各种公交将从此实现。
据介绍,“天翼武汉通”就是重新领取一张全新的UIM卡,将它放进中国电信的天翼手机中,原来的所有功能都不变,手机就自动具备了坐轻轨、乘公交和小额消费的刷卡功能。这新功能带来的新便利,就是原本出门需要携带手机与武汉通卡,或是钱包等物品,现在只需要一部天翼手机就轻松搞掂。
手机支付一直为江城业界所期待,此次中国电信联合城市一卡通推出的“天翼武汉通”实际上就是手机支付业务。具体来说,“‘天翼武汉通’是将电信天翼3G手机卡通信服务功能与‘武汉通’电子帐户整合在一张天翼手机卡上,使用这种卡的用户,除可享受中国电信3G移动通信服务外,还可以在地铁、公交、轮渡、超市、电影院、药店等武汉通所有消费领域实现刷手机消费。”
借力3G开启便民事业
武汉城市一卡通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与中国电信合作建设“天翼武汉通”项目,“武汉通”可依托中国电信网络、技术和信息化服务优势,促进“武汉通”全面升级,进一步拓展“武汉通”服务内容,提高“武汉通”信息化服务水平,更好地为市民服务。
据介绍,今年,“武汉通”发卡将突破600万张,开通领域超过30个,还将全面实现“武汉通”在公共交通领域及关联项目上的全覆盖。例如,在出租车、泊车、交通罚款、便民自行车等相关项目重大突破,全面提升“武汉通”服务水平。
“以前,武汉通卡掉了就掉了。现在用‘天翼武汉通卡’,由于实名制登记,用户可以携办卡证件至电信营业厅专柜办理登记、补卡,天翼账户余额即时转入新卡中。”武汉分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
新闻录入: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