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4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要坚持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发展先进制造业。"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富民强国之本。要实现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跨越,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
1 大而不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十五"期间,我国工业经济增长迅速,年增长率为7.8%一1.4%。制造业是工业的主体,截止2005 年底,我国制造业企业数占工业企业总数的91.6%,主营业务收人的86,8%,利润的73.1%,上交税金、从业人口也占到全部工业的90%。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之一,制造业生产总值已从2002 年的世界第6位上升到2005 年的第4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据统计,我国已有172种产品的产销量居世界首位,包括钢材、水泥、玩具、鞋类、自行车、电脑显示器、数据程控交换机、移动电话、DvD、空调和冰箱等;全世界29%的彩电、24%的洗衣机、16%的电冰箱、30%的空调、50%的电话机、42%的显示器、70%的真丝、83%的拖拉机和83%的集装箱都是在中国生产的。
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出口贸易额的大幅度增加。2000年,中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4%,在世界出口贸易中居第7位,其中工业制成品出口占5.3%,在世界制成品出口中排第4位;2005 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4 221 亿美元,跃居世界第3位,其中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的91.2%(1980年仅为50%)。我国已成为以工业制成品出口为主的国家,制造业是出口的主力军。
我国制造业虽然获得了很大发展,并已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但同主要制造国相比,在规模、质量与效益上都还存在较大差距。可以说,"大而不强"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基本现状,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低"上:
1.1 我国制造业总童占全球的份额偏低
由于我国制造业发展速度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导致中国制造业的全球份额不断增加。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率从1992 年的2.9%提高到2002年的6.2%(见表1),居世界第4位。但是,与美国占世界份额23.7%、日本18.3%、德国7.6%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例如,2004 年,日本制造业总量是91n亿美元,中国为3825亿美元,日本是我国的将近2.5倍。
1.2 制造业增加值率低
制造业增加值率反映了行业获利能力的强弱。目前,我国制造业的增加值率仅为26.23%,与美国、日本和德国相比分别低2,9、2.12 和11.69个百分点。在信息产业及相关设备制造业领域,增加值率仅为2%,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差距超过了35% .
1.3 劳动生产率低,物耗能耗污染高
劳动生产率是指一国劳动者的生产能力,其与生产技术水平紧密相关。我国制造业年人均劳动生产率只有3.8万元,是美国和日本的4%,德国的5.5%。劳动生产率的低下也导致了生产能力和盈利能力的低下,如位列世界500强榜首的美国埃克森公司年均盈利75.13亿美元,几乎相当于中国全部23 927家大中型企业利润总额130.85 亿美元的57.4%。
我国制造业还存在物耗高、能耗高、污染高等"三高"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GDP增长了10多倍,但矿产资源消耗增长了40 多倍。204年,中国创造了世界4%的GDP,却消耗了世界7.4%的原油、31%的原煤、30%的铁矿石和40%的水泥;制造业的能耗占全国一次能耗的63%,单位产品的能耗高出国际水平20%一50%;中国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其中CO2的排放量67.2%是由锅炉排放的。
1.4 企业规模效益低,缺乏世界极大企业
大企业是企业的领头羊,代表了一个行业的技术进步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与世界级企业相比,我国大型制造企业规模偏小,数量也有限。在今年评出的"2005世界制造业500强"中,我国内地只有宝钢和中石油两家企业人选。其中,排第125位的宝钢集团的市值为272.6亿美元,只占排第一的美国通用电器公司3774.2亿美元的7.22%。我国制造业企业规模效益也较低,如中国食品加工与饮料企业规模只有世界同行的1/30,制药企业为1/35,化学品企业为1/20,汽车、摩托车及零部件企业为1/15。
1.5 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低,缺乏国际竞争力
OEM这种"代工生产"或"贴牌生产"方式是我国制造业企业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参与国际分工的一种主导经营方式。以制造业较发达的浙江省为例,宁波90%的小家电生产、平湖95%左右的服装生产、义乌80%的玩具生产均为OEM。OEM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低,在国际价值链分工中处在低端位置,只能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和以自然消耗为代价获得微薄的利润,还会频频遭遇种种非关税壁垒的限制、反倾销诉讼和知识产权纠纷。"中国出口约八亿件衬衫才能抵一架(法国)空客380",商务部部长薄熙来的这句话道出了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无赖。
由于我 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低下,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加工业和传统产业比重较大,高新技术加工能力明显不足,致使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低。进口商品除原油外,均为高新技术产品,如大型成套设备、集成电路、电子器件以及其他技术含量较高的半成品、材料等;而出口的大多是技术含量较低的初级产品和一般的机电产品、工业制造品,其中排在出口商品前列的是服装、鞋类、玩具、家具等,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又以外资企业为主。
2 创新乏力: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
过去一个时期,我国制造业以跟踪仿制和模仿创新为主,自主创新比较少。我们把资金更多的用于进口设备上,而花在自主研发和消化吸收上的资金却严重不足,导致创新乏力。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已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因素,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我国制造业的传统优势因缺乏自主创新而日渐姜缩
中国的制造业,凭借庞大的市场优势、低成本的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原材料、智力资源等)、相当实力的产业基础和生产能力等综合优势,融人了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之中,逐渐形成了加工、组装环节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但我国制造业这种低成本比较优势不仅获利能力很小,而且难以保持长久。因为资源总有枯竭的时候,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也会被低劳动生产率的劣势所部分抵消,能源、资源、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因素。
由于我国制造业自主研发与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以及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低素质劳动力的存在,导致产品低端,在全球品牌竞争和产业分工中处于劣势地位。在由世界品牌实验室独家编制的2005年度《世界品牌500强》中,中国人选的品牌只有4个,其中制造业有3个,即海尔、联想和长虹,它们的排名分别为89名、148名和477名。有关国内市场的调查还表明,摄像机的9%、传真机的98%、移动电话的80%、大中型计算机的75%、电子元件的70%、洗涤化妆品的50%、碳酸饮料的80%的市场份额都被洋品牌占领。可见,我国制造业的传统优势因缺乏技术支撑而难以为继,以低价优势扩大出口的空间在新的国际贸易格局中也将日渐萎缩,因此,必须推进我国制造业增长方式从资源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的转变。
2.2 先进制造技术发展水平和关健技术自给率低,专利拥有量少
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高低与其研发投入强度息息相关,中国的制造业经济总量占全球的6%,而研发投人仅占0.3%。由于我国制造业研发经费投人严重不足,加之研发机构不健全,产业共性技术研究队伍萎缩,导致我国制造业创新乏力,先进制造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水平低,缺乏关键、核心技术。在现代设计技术、精密与复合加工技术、柔性制造技术、集成制造技术、智能制造技术、标准技术以及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芯片制造技术、汽车电子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的开发与应用方面,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甚远。据测算,目前我国的技术依存度高达50%,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例如,去年我国汽车总产量为570万辆,但各项技术中90%是"舶来品",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仅占10%。由于制造业关键技术自给率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我们不得不将每部国产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一40%拿出来向国外专利持有者支付专利费。
近年来,中国DVD生产异军突起,国内外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但每台DVD的32 美元出口价中,只有1美元是利润,其他13 美元是成本,18 美元专利费要交给掌握核心技术的外国公司。这意味着中国DVD生产企业每年需要缴纳10 多亿元的高额专利使用费。专利拥有量少,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已成为做强我国制造业的"软肋"。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工业产权统计资料显示,196年我国共授权专利2976件,其中本国人和外国人的授权数所占的比重分别为46.5%和53.5%;到了2002 年发明专利授权猛增到21 473件,而本国人和外国人的授权数的比重则变为27.3%和72.7%。2001 年中国接受海外申请专利37 800件,而我国到海外申请专利不到2000件,且以中医药和保健品为主。在制造业领域,我国申请的发明专利数只有美国、日本的1/30,韩国的1/40。
新闻录入:x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