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化为支撑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和创新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01-08浏览次数:710

一、新经济时代制造业转型,信息化势在必行
    
    新经济时代从工业经济时代发展而来,但新经济时代与工业经济时代相比具有明显差异,从标准化到个性化,从大规模生产到大规模定制,从成本优势到创新优势,从多元化到核心竞争力的凸现,体现出过剩经济、客户经济、全E求化竞争和快速变化的特点。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不可阻挡。全球约有5.3 万家跨国公司,约占全世界生产总值的40% 、全球贸易额的50 克-60% 、全球技术贸易的60 克-70% ,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90 克、技术专利的80克、生产技术的90 克。伴随着跨国公司的扩张,工业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升级,低附加值、资源消耗性的产业则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客户的要求越来越高,客户需求的个性化导致市场分化,财富向少数人手中集中,收入差距加大,市场分化明显;技术变化快, IT 和通讯技术改变了传统商业模式,需求不稳定且难以预测,市场不断变化和扰动,全球分工,优势互补;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上产品的饱和程度高,市场向所有竞争者开放。
    
    企业"大者恒大,赢家通咆"的趋势愈加明显,依靠科技创新、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增加就业、提高经济效益、提升竞争能力,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制造业"已成为国际社会所要求的趋势,也成为重要的竞争手段。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并且广泛应用的推动下,传统意义上的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边界正变得越来越模糊,彼此间依赖的程度日益加深。用户追求人性化、多样化、个性化,以生产为中心的制造业正在向以服务为中心的综合整合转变。同时,"绿色制造"这-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消耗的可持续发展制造模式已成为国际潮流,欧盟出台的WEEE 、R0HS 、EUP 等绿色环保指令便是明证。此外,制造业外包模式也已在全球蔚然成风,企业专注于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采用外包模式可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大幅提高生产效率。不生产电脑的电脑企业(如宏基) ,不制造芯片的芯片企业(如台积电)都已出现。"新型制造业"的这些趋势和特点,必然要求大力发展制造业信息化。信息化与全球化相辅相成。经济全球化拉动了信息技术和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信息化的发展又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全球采购与配套、全球设计与制造在企业信息化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是不可想象的。
    
    产品生命周期大幅度缩短,制造业已经到了不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进行管理和商务运作就无法立足市场的地步。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总的来说就是广泛利用信息技术,使企业在生产、管理等方面实现信息化。制造业信息技术应用领域有设计、生产制造、管理、装备以及集成技术等。企业信息化能大幅缩短信息的传递渠道,使得决策层与基层、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更加快捷,极大地增强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 同时它增加管理的透明度,有助于改变企业内部的低效体制,减少浪费、腐败等现象的发生。
    
    二、我国制造业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制造业是我国工业的主体。据统计,制造企业占我国工业企业数量的91.6% 、主营业务收入的86.8% 、利润的73.1% ,虽然我国目前是全球排名第四的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4.38%、日本的4% 、德国的5%。制造业增加值率仅为26.2% ,与美国、日本相比分别低23.22 和1 1. 7 个百分点。 在信息产业及相关设备制造业领域,增加值率仅为22% ,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差距超过了35% 。
    
    经济高速和快速工业化,奠定了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但是,我国在引资时主要是来料加工模式,既没有紧紧抓住引资的本地消化和孵化再创新,也没有考虑国内需求与市场,而是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依赖从农村走出来的大量廉价劳动力,维持低成本,以"赚中国工人的钱"崛起。经济模式上集粗放型及外源型于一身,"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质量、低效益、低产出"的特点明显。
    
    没有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严重制约着中国制造业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的快速提升。效率低,缺乏创新,严重制约了质量的提高,而质量不高,附加值就少,又很难增加利润,也就更没有钱投入研发去提高质量。不少中国企业这些年来就陷入了这样的恶性锚环中。
    
    在创新方面,中国企业与欧美企业的差距仍在不断拉大。 事实上,由于没有自己独家生产技术,只好进行"贴牌"生产,只给自己创造了1%~2 %的利润。如果满足于给自己创造1%~2%的利润,中国终将沦为全球产业价值链的最低端,只能获得微薄利润,失去持续快速发展的能力。
    
    目前,我国原有的制造业模式竞争力正被越南等成本更低的地区和国家取代,制造业空壳化的危险迫在眉睫。"中国制造"要想不被淘汰,必须要从粗放型加工向精细化制造,再向制造业供应链和价值链的高端延伸,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先实现制造业信息化。
    
    三、以信息化支撑企业转型与创新,助力企业适应以"客户"为中心的时代
    
    企业要适应新的迅速变化的市场竞争环境,适应以"客户"为中心时代的来临,就必须要整体对市场作出快速响应,及时获取和满足客户的需求。 传统的手段已经不能满足企业洞察市场变化、随机应变的要求,必须借助于先进的信息技术。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CAPP). 计算机辅助制造(CAM) 、产品数据管理(PDM)等计算机技术使产品研发、设计人员从日常繁杂的手工作业中解脱出来,从而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产品的改进与创新中,有了这些快捷、高效的工具,信息、知识和科技也快速融入到了产品中,产品的附加值得到更大、更快的提升。可以说,附加价值越大,顾客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消费越多,这对于企业则意味着一种竞争优势以及更丰厚的利润,这样企业通过以信息化
    
    支撑技术创新,就可以逐步转型,走上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新型发展道路。
    
    信息技术还可以赋予企业这样一种能力,使他们能利用信息技术全方位地了解顾客,满足顾客的需要,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不仅能够帮助企业提升各项能力,也能帮助企业优化流程管理、改变机制,构建一个高效协同的运作平台,用来支撑企业的生产、研发、销售、物流、服务等各个环节,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能从一定的高度,实现对企业产品创新战略的有力支撑。
    
    互联网时代是"客户制定规则"的时代。世界上许多公司(例如,众所周知的戴尔公司)在互联网上为顾客提供"选择板"来使客户定制他们需求的个性化产品。先由顾客根据自己的意思填满"选择板",包括产品的品种、款式、交货期、价格等,然后企业围绕顾客的意愿,开展采购原料、制造、装配及送货工作。通过收集到的所有顾客的选购信息和这些顾客反馈信息,制造商迅速深入地了解市场需求信息,保证购买者对自己的忠诚,尤其可以及时调整产品创新方向,以避免产品创新的结果与意愿相违背。
    
    由此可见,以"客户"为中心的时代已经来临,创新已成企业发展之本。如何能够敏锐洞察市场先机?让企业的价值链快速的响应客户?毋庸置疑,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一项重要战略。信息化对企业管理、信息技术、制造技术、设计研发、现代物流都有极大的提升与促进作用。
    
    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响应关键环节就在于价值链,信息化可以助力企业的价值链快速地响应客户:第一,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加快整个供应链的运转效率。第二,有效缩短各个环节响应的时间,提高整个供应链的响应速度。那么如何建设制造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变革是制造业信息化的基础。信息化的本质是把管理思想、运作流程抽象提升后优化、固化、标准化。信息化必须要有管理思想作支撑才有灵魂,信息化
    
    建设的概念是不断发展的,是一个人机合一的有层次的系统工程。技术是实现管理思想的手段,信息化应该是管理思想的贯彻和管理体系的转型,而不只是建立企业技术框架。
    
    企业必须认识到这一点,从而在决定上什么系统时从实际出发,明确企业信息化需求,因地制宜,坚持适"度"而行,根据实际情况"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综合考虑短期、中期和长期的投资,认识长期投资的过程。企业通过信息技术与业务和管理的不断融合,提升创新能力,打造新型集约精细型企业,从而使我国制造业实现持续发展,向全球供应链和价值链的高端延伸.

 

新闻录入:x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