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
记者 周芳 梁晓莹 熊星星
陆大道,中国科学院院士,经济地理学家,国家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名誉理事长。参与或组织了多项国家级及地区级规划的制订和战略研究。对我国区域发展、地区差距和大区域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大量实证和理论研究。
中国的现代化,走到了一个关键路口。
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中国长期依赖的低成本“比较优势”正在消失,资源环境压力趋紧、生态体系日益脆弱。
科学发展的时代命题、又好又快的发展课题、不容忽视的现实难题,严峻摆在世人面前。
一场“两型”和“生态”的探索,在中三角展开。
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进行“两型”社会试验,鄱阳湖建设生态经济区。
放在全国视野中考量,这,意味着什么?
记者赴北京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
我国低端产品“世界工厂”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各地区经济高速增长但结构问题突出,水土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加剧,我们为辉煌成就付出了巨大代价
“十七大”报告中提到,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人们发现,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了过去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变化背后有深意。
“十五”和“十二五”期间,我国实现了高速和超高速经济增长,取得了辉煌成就。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GDP规模增加了约20倍。但时至今日,“GDP挂帅”、“唯GDP论”仍然是不少人的基本理念。
实际上,被媒体称之为“增速最低”的上海,恰恰是较早注意到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科技含量的真正“领跑者”。
从相关数据看,经济高速和超高速增长主要是建立在低端产品生产的大规模扩张之上的。即,重型化及高耗能产品的大规模扩张,是GDP大规模增长的主要产业支撑。2009年,全国钢产量5.68亿吨,占全球总量的47%;水泥产量16.5亿吨,约占全球总产量的50%。
同时,高度依赖出口的发展模式,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大量问题。
较长时期内,我国出口经济以牺牲资源环境和员工福利为代价,出口产品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附加值的低端产品为主。
这不仅导致了我国出口商品被锁定在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也给我国带来了大量的环境资源问题,加速了我国水土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
我认为,我国低端产品“世界工厂”的发展模式已经到了“尽头”。
一些地区的生态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但总体上看,环境污染大、资源消耗大,我们为经济社会的辉煌成就,付出了巨大代价。
环境容量愈来愈成为一种奇缺资源,要下定决心调整产业结构,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统筹考虑产业发展,尽快实现绿色增长
从近两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看,特别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各地的转变之路,仍然艰巨。
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都非常重视经济发展问题,为使辖区经济迅速发展,各地都想方设法提高GDP增速,想方设法争取大项目、吸引大投资。但是,相对来说,建设项目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民生、环境等问题,就容易成为次要的议题。
建议各地有关部门的领导和相关决策者,站在全国、甚至全球的角度看一看,如何科学调整辖区的发展目标,把辖区发展目标转到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的观念上来。
我们需要深刻认识到,环境容量愈来愈成为一种奇缺资源。尽管“世界工厂”带来了发展机遇、外汇盈余和就业,但加剧了环境问题的严峻程度。
要下定决心调整产业结构,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统筹考虑产业发展。
要尽快实现绿色增长,综合运用经济和行政手段,积极推行资源税改革,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加强区域经济协调,建立区域差异化的节能减排政策,积极加强对环境破坏严重区域、频发区域的治理。
欠发达地区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要发挥好在全国的战略主体功能
长期以来,许多国家都将国内各地区之间的平衡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目标。
经验普遍证明,平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平衡发展也是相对的。
各地区不可能都以同样的经济增长速度翻番下去,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思路,制定、实施一个可持续的综合性发展战略。区域发展目标,迫切需要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向考虑社会进步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转变。
今后一段时间,欠发达地区应该建立有自己特色的、较为均衡的部门结构和有活力的经济系统。在中央的支持下,尽快在社会发展领域赶上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发挥好在全国的战略主体功能。比如,生态安全功能、能源安全功能等。
我国正在进行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湘鄂赣均有城市被纳入试点范围,如江西的萍乡,湖北的大冶、钟祥、潜江等。从目前转型效果看,中部城市的转型效果较好。这种探索也将为全国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提供借鉴。
――长沙市市长张剑飞
我国是有13亿人口的大市场,中国城市化水平还要提高20个百分点,这就决定了武汉、长沙、南昌三个城市有很大的合作发展空间。
三个城市需要分工,分工是专业规模化,降低成本。三个城市也需要合作,比如生态发展、两型建设,最缺的是理念、技术、标准,完全可以一起协作,各有偏重,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推动科学发展、两型发展,实现合作共赢。
――南昌市市长陈俊卿
三大城市圈间,有竞争也有互补。企业间的有序竞争,能使产业筋骨更强壮、肌体更健康。
从全球工业体系、经济体系来看,并不只有中部三个省市在竞争,大家应跳出这个小区域,着眼更大的全球市场的竞争,以形成更好的机制,使产业发展更有力。
对三省而言,首先要激活要素市场,给企业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在区域内扶持壮大更有竞争力的企业,提高全球竞争实力。
中部交通条件已具备,将来还可能发展到郑州、合肥等城市。整个中部地区要在市场资源全球共享的背景下,打造新发展平台。
――武汉市市长唐良智
大武汉要有大担当、大作为、大气场,在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战略中,武汉定位为服务中部,打开大门,带头开放科技、教育、人才、文化、医疗、交通、工业等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形成。
加快长江中游地区崛起,迫切需要整合区域各城市力量,“串起珍珠变玉盘”,形成产业协作、环境同治、交通同网的发展合力。
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犹如一场“集体舞”,只有合作共舞,盘活区域市场、资源,协作发展,才能形成要素资源聚集的“加法”效应,形成发展磁极。
【链接】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两型”社会建设的总体战略部署,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把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全国宜居的生态城市圈,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现代服务业中心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成为与沿海三大城市群相呼应、与周边城市群相对接的充满活力的区域性经济中心,成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的典型示范区。
――摘自国务院批复的《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全面推进各个领域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尽快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率先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带动和促进全省又好又快发展,为推动全国的体制改革、科学发展积累经验。
――摘自国务院批复的《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在未来发展中,鄱阳湖地区既肩负着保护“一湖清水”的重大使命,又承载着引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功能。在新的历史时期,从国家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为积极探索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建设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我国大江大湖区域综合开发提供良好示范,特编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总体发展定位: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加快中部崛起重要带动区,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
――摘自国家发改委2009年12月发布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新闻录入: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