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四:武汉城市圈制造业协同创新研究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03-09浏览次数:481

本研究方向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以及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本研究方向对我校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物流管理等本科专业和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点建设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为江汉大学区域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及应用经济学硕士点立项建设打下坚实基础。本方向的研究既能充分体现江汉大学地方性综合大学的特点,突出应用型本科大学的特色,也能进一步提高我校相关专业教师的科研水平,为湖北省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本方向的研究对武汉城市圈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模式和路径选择,产权制度改革和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突出江汉大学服务湖北省及武汉市地方经济的特色,使江汉大学成为武汉城市圈制造业转型学术研究的重要基地;同时,也为制定促进武汉城市圈制造业转型的金融政策、人才政策和产业政策,消除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

研究领域(方向)的特色、学术地位以及在国内外所处水平状况
   本研究方向的特色在于,与江汉大学商学院、武汉制造业战略与发展研究所、区域合作与发展研究中心及江汉大学学科特色项目――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与机制创新研究平台形成学术支撑,整合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管理学、发展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基础和科研力量,在研究城市圈(群)制造业转型模式和路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结合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两型社会”的建设,重点围绕武汉城市圈制造业转型的保障性制度安排展开研究,特别是金融政策、人才政策、产权市场和企业信息化建设等问题进行动态研究。
    本研究方向学术梯队由于敏、刘兰、肖华东、王贞琼、朱春燕、张晓翊等专职研究人员组成,在长期从事区域要素市场的研究与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与制造业转型的制度安排、金融政策、人才政策、产权改革和企业信息化建设相关的理论著作和学术论文资料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和湖北学术界产生一定影响。团队成员参与的课题、撰写的研究报告为武汉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决策提供了详实和权威的重要依据,研究报告曾获得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湖北发展研究奖三等奖等。
    本研究方向负责人于敏教授是江汉大学区域合作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湖北省教学团队负责人,硕士生导师,享受武汉市政府津贴专家,从事该领域研究多年,近几年在各级刊物上发表了10篇学术论文,主编了《区域发展与管理创新研究》、《武汉城市圈产业发展研究》等著作及教材6部,承担了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城市经济圈金融协作机制的比较研究――对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启示”、武汉市人民政府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委托项目“武汉市推进与上海合作实施规划”等多项课题,曾获得湖北发展研究奖三等奖、武汉市第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主要学术骨干刘兰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劳动经济和发展经济,主持了制度武汉中小企业发展与扩大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和武汉市商务局课题“武汉城市圈发展报告(2009年)”等课题5项,并在该领域发表学术论文4篇。肖华东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制度,主持了武汉市教育局市属高校科研重点项目“武汉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等课题2项,并在该领域发表3篇学术论文。王贞琼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融资,主持了武汉市社科基金项目“武汉中小企业成长的融资机制和金融服务创新研究”等课题5项,并在该领域发表3篇学术论文。朱春燕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产权制度,主持了教育部一般规划项目“‘后林改’时期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创新研究”等课题5项,出版专著1部,并在该领域发表7篇学术论文。张晓翊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信息化,主持了上海尼仕达家具有限公司委托项目“基于SEO的家具企业门户网站优化机制研究”等课题2项,在该领域发表学术论文2篇。

 

新闻录入: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