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所经过两年时间对武汉制造业及其与国内外的对比分析和研究中,研究基地清晰地认识到了武汉制造业存在的“三重三轻”(重技改轻研发、重实用轻基础、重眼前轻长远)、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同时深深认识到了研究基地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为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基地建设成为产、学、研相结合的,有特色、有效益、有影响的科学研究中心、人才培养中心和咨询服务中心,研究基地近期准备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 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建立必要的科研激励与约束机制,推动以承担重大科研项目、产出重大科研成果、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咨询服务为基本目标的科学研究工作,力争在高层次、高水平科研课题和研究论文方面实现突破。
按期完成在研课题
出版专著2-3部
发表较高水平的相关论文30篇以上
完成课题结项4-5个
申报课题8-10个,争取纵向立项课题5个
完成横向课题3项,到账经费实现较大幅度的增长
完成自主研究项目2-3个
3.进一步加强与武汉市经济委员会、武汉市科技局的合作,拟从2008年起每年出版《武汉制造业年度发展报告》、《武汉市高新技术发展报告》,为武汉市相关政府部门制订政策提供智力支持。
4. 基于举办“2006年制造业战略与发展研究学术研讨会”经验,研究所拟于2009年,召开一次国际性学术研讨会,并邀请国内、外的有关专家、学者,政府部门领导、制造业企业代表与会,以进一步深化武汉制造业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学习和了解了许多有关制造业的新视角、新领域和新方法,探讨武汉制造业的发展,使武汉制造业走向世界,成为“武汉制造”,并进而成为“武汉创造”做出贡献。研究所正在积极进行申请工作,已与武汉市经济委员会、江汉大学科研处等相关部门进行了深入沟通,望得到武汉有关政府部门和学校科研处的大力支持。
5. 进一步拓宽产学研结合的渠道,加强研究基地与企业的横向联系,争取立项完成横向合作课题3-5个,为企业提供各种增值服务,同时实现研究基地自身的发展和壮大;利用现有渠道和条件,加强与兄弟院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学术联系,扩大学术视野。
6. 加强研究基地梯队建设和制度建设,打造坚实的研究平台。
研究基地目前已形成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创新能力研究和信息化研究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并分别选择了40余个课题进行研究。下一步拟增设“制造业财务与金融研究” 等研究方向,扩大学术委员会,即在现有的学术委员会的基础上,遴选和聘请湖北省、武汉市的相关部门领导、专家和大型制造企业相关人员共同组成研究基地的学术委员会,以更加有效地为研究基地的课题研究、人才培养和咨询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立足全球视角,借鉴和学习国内外先进制造企业的成功经验和管理方法,为武汉制造业的发展服务。
研究基地将在现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加强对人员和课题的管理,完善对研究人员的考核,健全课题管理制度,强化从课题申报、研究、结题、报奖等系列工作的管理,从制度上保障和促进研究基地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圆满完成。
经过两年半的建设与发展,研究所已经形成了一支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高学历的结构合理的研究团队,在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指导思路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些都离不开江汉大学科研处、商学院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特别是2007年12月,国务院同意批准设立“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成渝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国家从改革发展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做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战略部署。这对武汉制造业战略与发展研究所来说是一次历史性的机遇。武汉制造业战略与发展研究所将为政府部门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相关决策提供更为广阔和深入的智力支持。同时,全球竞争迫使武汉制造业走向世界,而要使“武汉制造”成为“武汉创造”,需要更多、更深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江汉大学武汉制造业战略与发展研究所任重道远。
新闻录入:admin